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图

bdqnwqk2年前基础19

1.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结构图

湘教版必修三(不知道你要哪个版本)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主要特征 ①区域的概念(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②区域的基本特征(b) 基本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 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3、区域产业结构 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5、工业化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6、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7、东、中、西差异 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及图示(a) 范围:东部12个(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9个(内蒙古黑吉晋豫皖鄂湘赣)、西部10个(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图见课本P13页。

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c)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自然因素 位置 沿海,便于对外开放 内陆 地形 平原、丘陵为主 多高原、山地、盆地 气候 季风气候 非季风气候区广 自然资源 能源、资源缺乏 能源、资源多 社会因素 工业化 与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快,城市化水平高 工业化进程慢;城市化水平较低 科技教 育水平 较高 较低 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 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 经济因素 经济发 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产业结构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以重型产业为主,其中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交通运输 便利 不便利 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 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南部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8、南方和北方 ①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a)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②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b)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 然 条 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红壤、砖红壤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农业产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

2.求(人教版)地理必修3知识框架

必修3总共5章。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例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重点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遥感,GPS,GIS)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重点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我国山西省为例) 重点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为例) 重点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各种农业类型 重点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珠江三角洲)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重点

第二节:产业转移(东亚为例) 重点

课本上就只有这么多了,你想要真正学好地理,你要理解,纯粹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建议买一本地理知识小书,方便拿在手上看的,闲来无事,就多翻翻。看地理,学会多联想。祝你学习进步

3.谁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结构图啊

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一、区域(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二)特征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3.具有不同的级别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x09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特征\x09区域发展特点\x09地理环境特征\x09区域发展特点地理位置:\x09\x09地理位置:\x09气候条件:\x09\x09气候条件:\x09土地条件:\x09\x09土地条件:\x09矿产资源:\x09\x09矿产资源:\x09备注补充:\x09\x09备注补充:\x09第二课时三、探究:地理环境与民居(一)北方与南方民居建筑的差异(二)产生南北方建筑差异的自然原因四、探究:江苏沿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地理位置(二)开发条件(三)发展方向第三课时五、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时期\x09社会、经济、科技水平\x09自然因素的影响\x09农业发展特点开发早期\x09落后\x09阻碍农业发展\x09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x09使用船只、改良土壤种植水稻、劳力丰富气候优越\x09河流成为交通通道,土壤适宜耕种,水稻大面积种植,精耕细作\x09成为我国粮食、蚕桑、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x09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且零碎\x09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x09全国粮仓以及棉花生产的地位日益下降六、探究我国西部开发的条件与方向活动与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一)位置(二)地形特征(三)自然特征: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干旱为主的环境2.气候异常第二课时(二)人为因素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2.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三、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二)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的威胁2.扭转土地的退化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三)防治的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四)治理的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活动。

4.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

遥感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 →____________(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是_________,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______________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荒漠化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 __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北行政区划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大部;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_________;西部(新疆境内)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____________⑴干旱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汽难以到达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物质条件 ——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动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

5.高一地理 必修一 二~三章 的知识 结构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 一至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

6.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图——自己总结的或那种像大地图一样的图表

《北斗地图》 北斗地图·考试图典:新课标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 [平装]

~ 谭木高考复习研究室 (作者), 谭木 (编者)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图

标签: 框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