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为什么不是院士?
郑强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管理者,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演讲家,学术水平也还不错,但当院士确实还差一点成果。
郑强教授曾在一个演讲里提到,自己是院士以外中国最顶级的教授。这句话和他很多演讲一样,说的对,但不够严谨。毕竟他只是高分子领域的专家,最多也只是在高分子领域称顶尖,谈全中国顶尖并不严谨。
此外,郑强教授主要强在科研项目上。根据2020年3月浙江大学官网显示,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20余项,经费总额度3000余万元。这在高分子领域算是很多的了。而且,他还是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双料,这是国家级人才中仅次于院士的帽子。至于他的论文,数量不少,但似乎不算顶尖。
不过,学术圈里的人都知道,一个人要评选院士,需要在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来说,评院士需要有两个业绩:
第一,国家重大专项首席,即此前的973、863的首席科学家。从郑强的介绍来看,他并没有拿到首席,而是主持的项目,相当于项目组长。
第二,国家级科技奖励,即三大奖,对高分子学科来说,当然最好是自然科学奖,而且要排前两名。没有这个奖,说明做得东西不太接地气,或者不太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郑强没有国家奖,他只有省科技奖和教育部奖。
根据上面的情况,结合郑强平时的事务来看,他很可能在学术上精力投入不够,有点吃老本的嫌疑,没有沉下心来深入做研究或者带队伍。而一旦他去了太原理工,自己的学术可能会受更大的影响。评选院士,恐怕难度很大。
不过,郑强教授应该能成为一个好书记,他三观比较正,在引领学校的思想文化方面肯定能做得很好。他也很擅长获取外部资源、擅长造势,对学校的短期发展有一定的加速作用。此外,他作为一个国家级人才,也会对太原理工的材料学科提供有力支撑,至少能让太原理工材料学科的评估提一个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