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政治知识框架图
1.政治必修一二三各单元归纳知识框架
我有哲学的,也就是高二上册。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到反作用原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5.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6.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辩证唯物论: 一.联系 1.普遍联系原理。 2.因果联系原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4.联系的客观性。
二.发展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3.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三.矛盾 1.对立统一的观点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2.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3.认识队实践的反作用原理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5.认识的根本任务 6.实践的基本特征 7.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些都是主干知识点,希望你能用到 那你要什么?经济学还是政治学?2010年高考政治知识点 3.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 (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集中地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创立名牌。 核心提示:经营者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问题,要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诚信经营,反对欺诈,创立名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考点四: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均资源少是我国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
(2)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措施:第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第二,关键要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走科教兴农之路。第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第四,要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第五,加快调整农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核心提示:①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②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包括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政策。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消费水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④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主导作用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我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业素质,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发展我国工业:①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尤其要鼓励工业企业的"强强联合",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④要提高我国职工的职业技能,加强自主技术创新,从而在世界经济产业链条中处于有利地位。⑤大力发展建筑业等支柱产业。
核心提示:工业知识的考查一般是围绕我国工业的素质和如何提高我国工业的素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等展开。 3.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等。
(3)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重点突出其在解决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核心提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出路)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 4.劳动者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
同时强调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2)劳动合同制度及其意义:重点掌握订立劳动合同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即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劳动合同制度对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有重要意义。
(3)社会保障制度:①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原则:A.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B.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③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A.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B.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C.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核心提示: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②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结合大学生就业难深刻认识劳动合同制度要求提高个人素质这一意义。
2.高二政治必修三(1~2)知识框架
一、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
4.从实际出发:(1)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①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②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②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又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部分是组成整体的部分。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性能状态上会相互影响。②方法论: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发展观: 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的发展如实看作一个过程;②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地位;③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成长。 ⑵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内因,又要重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⑶发展的状态:①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 方法论: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要重视量的积累。
⑷发展的趋势:①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②方法论: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矛盾观(全面的观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②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转化。
②方法论: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普遍,再由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①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⑴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3.人们应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
3.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越全面越好
必修三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 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中国的姓名文化中国的姓名文化。
中国的姓名文化。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3、文化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4、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6、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7、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 。
5.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三、必修四知识网络图
亲~我是过来人~这些比较清楚
所有的学科里 政治这一科目是必须要有知识网络图的 这样可以让知识更体系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必修二的知识网络图 因为这个本身就比较直观
但是必修三的文化生活就比较零碎了,大的知识网络在每一单元都已经有啦
必修四的哲学生活更不需要网络图了 只要弄明白什么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方法论就OK了
给你一个小小的建议 学好政治就要多读课本,多做题 看得多了做的多了自然就会了~!
(*^__^*) 嘻嘻…… 希望你可以采纳哦~
6.【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
《文化生活》 会考考点归纳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了解文化的含义、形式 (1)文化的含义(P6):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形式(P8):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10)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另一方面文化又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表现在:一方面,科学技术、教育、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把握.从国内来说,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来说,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3、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文化竞争力(P11)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修改)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①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侵略,保证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生产大量的健康向上、无愧于时代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从文化对人、对社会影响来分析) 4、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P13—21)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一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二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文化对人影响的意义: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1、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作用、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P31—32) (1)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作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P34—36)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4)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P39—42)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