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出自什么样的背景?
关于孔子提出“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背景探讨
一、原 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二、释 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三、今 解:《易经》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智慧的集大成者,要读《易》需要有智慧和阅历,否则无法了解《易》的真谛。知识需要时间来感悟,不论何时都不要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四、语出背景:
孔子说这话的年龄是在五十岁之前,因为自己尚未到知天命之年,又因为自己没有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易经》,以至于自己会犯很多大的错误。
如果是这样来理解的话,未免太过字面了。况且这个“加”字是否是增加的意思呢?
孔子的学习态度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怎么又会明知学习《易经》会使自己少犯错误却要再推迟几年,一定要等到五十岁才去学习呢?
在读《史记》时,发现《史记》中记载的就不是“加”字,而是“假”。
如此一来就豁然开朗了。假,古时也有假借、借的意思,借又有借来(增加)和借走(减少)的解释,那么在这里就是借走、减少的意思了。
回到原文中来,就是孔子实际上说这话的年龄应该是在五十岁以上了,而非五十岁以内。
另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孔子说这话的时间是在五十岁之后。
孔子被逐出鲁国是在他五十五岁那年,因为定公的昏庸无能和三桓的打压排挤,孔子被迫离开鲁国,而开始周游列国。
实际上,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与三桓针锋相对的开展了“隳三都”的运动,从而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局面。
于是,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也会不断的反思和反省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为。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把这个时间理解为晚年之时,也就是孔子回到鲁国,七十岁左右了,不再问政事之事了,已而,潜心研读《易经》而发出的这样一句感慨。
其实,孔子在自己私学教授的五经六艺中,就有《易经》,也就是说,孔子学习和传授《易经》并不是五十岁以后,更不是在其晚年之时。
而孔子发出:“如果再让我年轻几岁,在五十岁时学习《易经》,我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应该是孔子放弃了所有的念头而潜心学习《易经》之后,发现自己对《易经》的理解其实太过表面,仅仅是把它看成是一部占卜用的工具书罢了。
而为了让后世能够读懂《易经》,夫子加上了十篇批注,以此,来引导后世,而将《易经》更加深刻的道理和对人生的指导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