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小知识】
1.歇后语的知识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2.小学语文知识:歇后语大全
小学生歇后语大全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3.歇后语知识
爱吹牛皮 飞机上弹琵琶——-高调 上嘴皮挨天,下嘴皮贴地——-好大的口 木屐脱了底——-尽牛皮 水桶当喇叭——-大吹 风钻进鼓里——-吹牛皮 公鸡飞到屋顶上——-唱高调 皮坊老板——-吹牛皮大王 吹牛皮不犯死罪——-大话由你说 背着唢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钱铺子的幌子——-好大的调儿 麻雀子下鹅蛋——-讲大话 鼓上安电扇——-吹牛皮 爱好表现 一脚登上泰山——-蹦得高 口袋里装满锥子——-爱露尖 半瓶子醋——-晃荡得很 头上安电风扇——-大出风头 打破脑壳不叫痛——-死称好汉 打足了气的皮球——-爱蹦 打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打肿脸——-充胖子 布袋里兜菱角——-尖的出头 石板上炒豆子——-熟了就蹦 阴沟里洗手——-假爱清洁 吃家饭屙野屎——-只顾外头 光腿穿大衫——-光讲阔气不讲丑 红漆粪缸板——-臭讲究 厕所门口挂绣球——-臭美 狗长了角——-羊(洋)气 烂茅屋上挂绣球——-假漂亮 虾子得意——-爱蹦 袖筒里伸出一只脚 ——-夸大手 胸前挂板——-好大的牌子 聋子的耳朵——-摆样子 搽粉上吊——-死要面子 演员化妆——-涂脂抹粉 爱情 一天下了三次雨————少晴(情) 大姑娘瞧嫁妆————有日子的人了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 六月芥菜————假有心 木偶跳舞————自有牵线人 东边日出西边雨————说他无晴(情)也有晴(情) 司马遇文君———— 一见钟情 叶公好龙————假爱 电影里面谈恋爱————假情假意 刘海拉着孟姜女————有哭有笑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待你还不好啊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生死在一起 百里挑一——-美人儿 戏台上结婚——-不是真夫妻 向着太阳的花——-爱情(晴) 好花插在牛屎上——-不相配 快刀砍西瓜——-两分开 快刀砍水——-难分开 杨宗保招亲——-又喜又惊 陈世美当驸马——-喜新厌旧 门板上的神——-定成对 画上的美女——-不嫁人的 雨后送伞——-不领你的情 姐儿俩害相思——-患的是一样的病 姑娘当大媒——-自己作保 姑娘嫁太监——-死也不去 挑水娶了个卖菜的——-人对桶也对 哑巴恋爱——-靠做手势 盼望太阳的姑娘——-想晴(情)人 看戏流眼泪——-有情人 莲蓬梗打人——-丝尽(私情)断 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鸳鸯戏水——-双双下 捉对的蚕蛾——-死也不放 黄鹰抓鹞子——-两个人都扣了环了 棒打鸳鸯——-两分开 隔墙看美女——-爱不得她 媚眼做给瞎子看——-不领你的情 壁上挂的美人——-你爱她,她不爱你 办法很多 二齿钉耙——-有两下子 六个指头搔痒——-多一条道道 心眼像蜂窝——-窍门多 天师过河不用船——-自有法渡(度) 牙刷脱了毛——-有板有眼 王八爷的眼眶眶——-自有规模 水兵的汗衫——-满是道道 牛吃草帽——-一肚子圈圈 火车站的铁轨——-道道多着哩 龙王爷的帽子——-道道多 老鼠打洞——-自找门道 和尚拾辫子——-得发(法) 蚂蚁爬进磨眼里——-条条是道 窑上瓦盆——- 一套一套的 铁耙耙地——-道道多 脱了毛的鞋刷子——-板眼多 滚水锅里煮棉花——-熟套子 宽钉耙搔痒——-道道多 饱经风霜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山坳上的松树——-饱经风霜 打虾公,买烟抽——-水里来,火里去 何仙姑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 轮胎皮——-经磨 洞庭湖里的麻雀——-经过风浪来的 染房门口的捶布石——-经过大家伙 铁磨脐——-耐磨 锅盖上的米花子——-熬出来的 摔到五味瓶子里——-酸甜苦辣都尝尽了 悲伤 三九天吃冰块——-凉透了 小孩见了娘——-没事哭一场 六月间喝冰水——-寒心 忆苦会开完了——-不欢而散 手榴弹爆炸——-心胆俱裂 火烧旗杆——-长炭(叹) 打鱼的网——-在家干瘪瘪,出去湿汪汪 对着墙壁流眼泪——-独自悲伤 冬天吃冰块——-太心寒了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林黛玉葬花——-情悲意冷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胡椒浸在醋里——-辛酸得很 贾宝玉哭灵——-悲伤已极 梁上挂猪胆——-苦苦(哭哭)滴滴(泣泣) 崔莺莺送郎——-一片伤心说不出来 寒号哭夜——-如丧考妣 提起来的竹稿——-眼泪汪汪向江河 彼此一样 一个半斤,一个五两——-没两样 三十晚上无月亮——-年年都是一样 天下乌鸦——- 一般黑 瓦罐子和土坯子——-一窑货 乌龟笑鳖爬——-彼此一样 乌龟莫笑鳖——-都在泥中歇 乌鸦落在猪背上——-黑对黑 半斤对五两 ——- 一样的 羊屎落地——-颗颗一样大 老和尚念经——-千篇一律 同池塘的水——-一样咸淡 张飞找李逵——-黑对黑 房上的瓦——-翻一半,覆一半 狐狸莫笑猫——-彼此差不多 姐妹俩生孩子——-对添 城隍庙里的鼓槌——- 一对 歪嘴巴吹海螺——-两将就 歪锅配歪灶——-两将就 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路货 狼心狗肺——- 一个样 绣花枕头——- 一对 黄瓜炒丝瓜——-一样色 猴子笑兔子没尾巴——-彼此一样 变化 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小娃娃的脸——- 一会哭一会笑 上春的天气——-变化大 水银柱——-不稳定 公鸡屙屎——-头截硬,后截软 阴阳婆的脸——- 一日三变 戏子的脸蛋——-要哭就哭,要笑就笑 茄子开黄花——-变种 玩魔术人的本领——-会变 卖冰棒的进茶馆——- 一冷一热 剃头匠的担子——- 一头冷一头热 削尖的南竹脑壳——-变卦了 桂花树旁修个茅厕——- 一阵香来一阵臭 黄连蘸蜜——-。
4.知识大全歇后语
别人夸,一枝花;自己夸,烂冬瓜.
自称好,烂稻草.
如果你过分夸耀自己,你得到的不过是冷笑.(高山族)
没有学问的人,处处不忘吹夸自己;长相丑的人,时时不忘打扮自己.
半瓶水总是会溅,骄傲的人总是会吹.
谦虚的人常思已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
自私者不体谅人,自大者看不起人. 知识浅薄者骄傲,学识渊博者谦虚.
毡袋子的灰尘多,学问浅薄的人傲气大.(门巴族)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还不问.
虚心的人天天有积累,骄傲的人天天吃老本.
雷声大,雨点小;人骄傲,成绩小.(白族)
5.歇后语的知识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
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
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
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
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