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胡适的成就被抬高了,你觉得呢?

bdqnwqk2年前学者12

1942年,蒋蚣说:【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

1960年10月13日,蒋公公在日记里写道:【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1962年3月3日“上星期反省录”,蒋写道:【胡适之死,在民族复兴上,乃除了障碍也。】

梁漱溟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他一生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章士钊,一个是章太炎。有后生在章太炎面前议论哲学时谈及康有为、梁启超,并问“先生对于胡适之怎样看”,不料章老先生竟哈哈大笑:“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顾晓绿:《1912-1949民国映画:一言难尽》,团结出版社)此语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旅美学者唐德刚,乃近代史大家,唐先生曾整理过《胡适口述自传》,并著有《胡适杂忆》。他对胡适颇有高评,但对其学问也不以为然:“胡适之那几本破书,实在不值几文。所以我们如果把胡适看成个单纯的学者,那他便一无是处。连做个《水经注》专家,他也当之有愧。这便是海内外‘专家’——不论‘白专’或‘红专’——之所以低估他的道理。” (摘自《胡适杂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大孔庆东在其微博中也对胡适作了一个入木三分的评价:“胡适参与了很多开风气的文化事件,有他应该肯定的历史地位。但其学问才华品德都是三流的,无一句超过普通教授水平的话。年轻时被学界蔑视,后来老前辈死光,他又勾结官府,残害学生,破坏抗战,被老蒋当做玩偶利用,名气大了起来。近年大陆的果粉汉奸暴增,找不到精神领袖,就把这个瘪三捧了起来。”

  国学大师、史学家钱穆和胡适为同代人,他对胡适第一印象即大不佳,胡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令他反感,认为此人“是个社会名流式的人物,骨子里不是个读书人”,“以言以人,两无可取”。据了解钱穆的人说,钱先生对一个文人作出“不是个读书人”的评议,确是很严峻的判词了。钱穆对胡适的这种印象,后来只有加深,而无改变。其“世俗之名既大,世俗之事亦困扰之无穷”,正是钱穆对胡适乐于尘俗而无暇学问的判断。

  钱穆与胡适相识于1928年。其时,钱穆尚在苏州中学教国文,而身为北大教授的胡适早已名满天下。胡适曾得人叮嘱,来苏州有两人必见,其一便是钱穆。必见的理由可以想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先秦诸子,而钱穆也正于此处用力,对诸子问题别有洞见。胡适往苏州中学演讲之际,校长招呼原本在台下落座的钱穆登主席台与胡适同坐。

  和真有学问的人一见,胡适即露了原形。钱穆在《师友杂忆》中记述当时的情景:“余时撰《先秦诸子系年》,有两书皆讨论《史记?六国年表》者,遍觅遍询不得。骤遇适之,不觉即出口询之。适之无以对。”演讲结束,校长请客,钱穆陪席。主人请胡在苏留宿,胡适以忘带刮胡刀为由,坚持当日即返回上海。钱穆忖度胡的坚辞与他的“无以对”多少有些干系。此后,胡适颇不愿和钱穆打交道。两人关系疏远,原因之一是立场相反,气味不投,一个崇洋,一个守旧;更重要的原因,是胡适的学问犹如蜻蜓点水,与钱穆相差太远,很怕钱的较真和拷问。(参见余斌:《钱穆对胡适第一印象不佳:骨子里不是个读书人》,《万象》杂志)

汪叛国后,舆论一片责骂,而胡却默然。1944年汪死于日本,国人拍手称快,胡却颇为痛心,在其日记中写道:“精卫死在日本病院里,可怜。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名,终身不免有烈士情结。”一个汉奸,在胡眼里竟成烈士! 蒋总裁对胡的评语可谓深入骨髓:“徒有个人而无国家,只有私情而无道义。”

1935年,胡适主张放弃东北三省,致信蒋介石,建议“承认”伪满。胡适的理由是:以东三省数千万人民被日本蹂躏50年为代价,资源被日本掠夺50年为战略,可“继续内战50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蒋都在庐山号召“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胡适却还在扯蒋的蛋……

在蒋公召开的庐山谈话会上,他仍向蒋建言,南京再做一次“和平的努力”,同日本谈判。以期“彻底调整中日关系,谋五十年之和平。”

毛与胡均写过《沁园春》,不妨搁在一起,两相比较一下:

胡之《沁园春》:

【客子何思?冻雪层冰,北国名都。想乌衣蓝帽,轩昂少年,指挥杀贼,万众欢呼。去独夫“沙”,张自y0u帜,此意于今果不虚。论代价,有百年文字,多少头颅。

冰天十万囚徒,一万里飞来大赦书。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与民贼战,毕竟谁输!拍手高歌,“新俄万岁”!狂态君休笑老胡。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毛之《沁园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再比较一下两人的诗:

胡:两个黄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麼,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毛: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练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杨铨(1893—1933),字宏甫,号杏佛,江西清江县人(樟树市),祖籍玉山,生于扬州。经济管理学家,辛亥革命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和工商管理学士学位。1919年回国任汉冶萍煤矿会计科科长。

后去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央大学)任教。1925年随孙中山先生北上,任秘书。

1927年北伐前后在上海与蒋,汪精卫密切合作革命工作。

1928年任南京研究院总干事。

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寇浴血抗战时,杨杏佛组建技术合作委会员,为十九路军提供技术支援,再建立战地医院,救治伤兵。

除去他怕老婆等琐事外,杨杏佛可谓是民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位有学历,有阅历,有地位,有血性的爱国人物。

胡适在《尝试集》中,经常也提到四人的密切交往,趣闻秩事不断。今天读来,自然显示出胡适幽默风趣的大师风范,但这只是胡适被过滤后的面貌。

其后,四人各自选择了不同方向。

胡适致力于新文化运动,杨铨接近政治,任鸿隽钻研科学,梅光迪专攻中外文理。

杨杏佛夫人是赵志道,她的弟弟是上海《申报》主笔赵权雍(跟杨政见不合),杨杏佛惧内比较厉害,最有名的事情是赵女士曾在学校门口公然用脚踹过杨杏佛,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之事,学生都惊呆了。

杨杏佛受不了,后来与赵志道离婚,蔡元培,吴稚晖赶来劝说无果,最终由法院判决离婚,条件为杨杏佛所有收入分前妻一半。

去北平期间,杨杏佛得到了一位“女神”照顾,但她是有夫之妇,女神是财政部司长秦汾的夫人,两人来往频繁。

结果被胡适捕风捉影,大肆宣扬,并以此取乐,同时伤害了秦汾夫妇和杨杏佛这三人。

这些鸡毛蒜皮,风花雪月的事就不提了,胡适自己也吃喝嫖赌。

说正事吧,导致杨杏佛被暗杀的就是“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会”这个社会组织。现在被解读为“人权”组织,其实维护人权只是它其中一项使命,主要宗旨在于“抗日救国”。宋庆龄说过:再不救国,中国将沦为非洲。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其宗旨为:

一,抗日救国

二,营救一切爱国政治犯

三,反对白色恐怖

四,争民权,争自由

在国际上与他们呼应互动的是爱因斯坦,罗素,罗曼.罗兰等名人。

1932年12年,同盟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为主席,蔡元培为副主席,杨杏佛为总干事。

1933年又成立了上海分会和北平分会。从路线上来说,要改变旧中国有两条路可走:一,和平推动,二流血革命。同盟选择的是第一种。

政治立场:亲苏,反蒋, 抗日,同情中共。属中国国民党左翼。

入会条件:具体没有公开,但从参于人士身份来说,能不能入会当执委,显然关系民国知识分子的江湖地位。

收费:每年三个大洋,团体优惠价十元。不限国籍。

1933年1月17日下午四时,上海分会在亚尔培路中央研究院成立。

主席蔡元培,执委:蔡元培,宋庆龄,杨铨,鲁迅,林语堂,伊罗生,邹韬奋,胡愈之等九人。

到了3月19日,有人提出,中央执委不宜再兼任上海分会执委,于是在八仙桥进行改选。宋庆龄,鲁迅等辞去上海执委职务。

另以无记名投票选出七名上海执委:郁达夫,洪深,吴迈,沈钧儒,王造时,钱华,宁明予。

同盟反复声明是非政党组织,想使南京降低敌意,但蒋介石的刀早就握在手里了。

北平分会

1933年1月初,杨杏佛前往北平组建分会,计划还有汉口,广州,成都等地。

北大校长蒋梦麟和胡适自然是北平分会之骨干,杨胡二人就算以前有一点点不愉快,在这种大事面前,根本不会计较。

这里有个问题,同盟宗旨是公开的,要加入就要遵守,如果是来沽名钓誉,显然缺乏知识分子应有风骨。胡适不但是来沽名钓誉,而且简直就是个“无间道”。

胡适在1月27日对记者表示:新年赴沪时,曾有人介绍加入,余对此深感赞同……此次杨杏佛先生来平,亦负有组织之任务。余昨会见杨先生,虽因人多时迫,未得详议,但不久或可成立北平分会。

这段话说明,胡适是公开赞成加入北平分会的,而且杨杏佛跟他没有翻脸避见。

北平分会执委共九人:胡适,蒋梦麟,成舍我,陈博生,徐旭生,许德珩,任叔永,李济之,马幼渔。胡适为主席。会员还有张奚若,陈衡哲(任鸿隽妻子)等24人。

北平分会第一件事,就是向南京行政院发电报,弹劾擅杀记者刘煜生的江苏省主席顾祝同。

蔡元培在上海响应,对南京施压。这事蒋介石推给汪精卫处理,汪精卫又推给于右任,最终不了了之。

但同盟的声望一下就起来了,当时全中国才几个大V?鲁迅,蔡元培,胡适,杨杏佛这些人的号召力决非一般。

三月八日妇女节当晚,宋庆龄在上海参加“国民御侮自救会”成立大会,并发表抗日反帝演讲。

她直接指出了蒋介石的投降政策,不抵抗政策,要求枪毙弃城怯战的热河省守将汤玉麟,并要问责张学良。

宋庆龄号召:

一,全国军队北上抗日,收复东北。全国军费只供抗日军使用,全国飞机北上抗日。

二,武装全民抗日,发放枪枝。

三,保障民权。

四,援助东北义勇军,救济东北难民。

五,抵制日货,严惩奸商。

杨杏佛也在会上讲话,还有大律师吴迈。

“国民御侮自救会”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都有宋庆龄声音,但蒋介石不敢杀宋庆龄,也不敢杀国民党元老蔡元培。最理想的就是杀杨杏佛,以吓退这些人。

胡适呢?他代表同盟去看望北平监牢里的囚犯,当时,左派政治犯被军阀虐得非常之惨,老虎凳,辣椒水,皮鞭铁棍,还有用铁刷子刷丁丁的,有的被活活用军棍打死。

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他们都在大声疾呼要社会关注这些事情,尽早释放这些无辜犯人。

胡适就是要将这些揭露出来,让人们看清军阀的真面目,1933年2月11日,北平犯人已经将监牢里的虐待经过秘密写成,托人带了出来,发表在《中国论坛》之上。

结果,胡适去了监牢后,出来对英文的《字林西报》表示,一切大体满意,说自己还用英语跟囚犯交流,犯人们个个无拘无束,没有任何酷刑。

当然了,屋小人多,饭菜不佳,供暖不足,不让看书读报,这些还有待改进。

胡适公开替军阀洗地,等于打了同盟一个耳光,如果他所言为真,那么宋,蔡,杨,鲁等人就是在造谣了。

我们中间出了个叛徒!胡适在搞政治投机,他把所有人都卖了,当天,跟他一起去监牢的还有杨杏佛,成平两人。

宋庆龄,蔡元培发电报两封,要求胡适更正声明。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北平监牢的真相你胡适还不知道?杨杏佛,成平看到的,听到的,为什么就不一样?

胡适拒绝更改,还反咬一口,说别人不尊重事实。

这下同盟炸窝了,3月4日,同盟在《申报》发布消息,要开除胡适。

3月18日,蔡元培,林语堂二人具名写信,请各会员到八仙桥青年会九楼开会。要正式开除胡适,履行程序。

所有人一致同意开除胡适这个叛盟者。虽然这个大号卧底清除了,但对同盟的伤害非常大。

对胡适来说,这是他给蒋介石和北方军阀的最大投名状。

暗杀杨杏佛

杀杨杏佛方案由蓝衣社制定,主要牵头人是戴笠。早在下手之前,社会上就流传着一张《钩命单》,全是蒋介石不喜欢的名流达人:

军政的有李济深,张发奎,程潜,陈友仁,胡汉民,吉鸿昌等。

知识分子有鲁迅,杨杏佛,田汉,茅盾,胡愈之,王造时等。

还有一说,这是好事者所为,但不管真假,《钩命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据沈醉交代:

戴笠最初方案是在华界刺杀杨杏佛,但被蒋介石否定,蒋认为必须在防范严密的租界杀掉杨杏佛,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杨杏佛从北平回沪之后,蓝衣社特务就盯上了他,掌握他的出行规律,具体负责刺杀行动的是后来的军统行动科科长赵理君。

刺客共六人,赵理君租住于霞飞路俄国大饭店,其它成员租住在迈尔西爱路。

事前发誓“不成功,便成仁”,逃不了就自杀。

6月17日,是预定的动手日期,但中央研究门口法国巡捕房警车频繁,凶手撤回。改为6月18日动手。

当天上午八点过后,杨杏佛带着14岁儿子杨小佛在亚尔培路331号中央研究院门口上了汽车,等车一启动,杀手们分三面围了过来,掏出手枪齐射,杨杏佛紧紧伏在儿子身上,身中数弹不治身亡,司机亦重伤。

研究院对面的汉利汽车行外国职员,看得目瞪口呆,俄国职员贝科克胆子大,在枪声中冲到汽车边,直接开车将杨氏父子送往广慈医院,9点20分,杨杏佛停止了呼吸,杨小佛逃过一劫。

此事轰动全国媒体,然后国民党蓝衣社抛出各种话题来混淆舆论,有仇杀的,情杀的,债务杀的五花八门。

6月20日下午,杨杏佛在胶州路万国殡仪馆成殓,宋庆龄,孔祥熙,鲁迅,洪深,王云五,刘海粟和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清华大学理学院长叶企荪,商检局局长蔡无忌等人前往吊唁。

孙科,宋子文,朱家骅,吴铁城,何香凝等人送来花圈。

但这一天,胡适不见人,也不见花圈。

入殓由蔡元培主持,他泣不成声,难以畅读悼词。

杨杏佛前妻以未亡人身份携答礼。

7月1日公祭,7月2日下葬。

这些天前来吊唁的,在上海的名人只要与杨杏佛身上有过交情,几乎全部到场,连汪精卫都派了褚民宜来吊唁。

吴稚晖还送了一百大洋的致仪。

安葬时,送殡小汽车多达几数辆,抵霍必兰路永安公墓。执绋者为孔祥熙,吴稚晖,彭学沛,郭德华等。

像蒋梦麟,傅斯年这些在北京的,都发了唁电或送来挽联。而在上海像鲁迅这些,早已被特务盯上,有人扬言要在送殡后动手暗杀鲁迅他们,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还是去了,而且出门不带钥匙。

问题是胡适一直无影无踪,人不来,花也不送。他在逃避什么?切割。

这就是民国大师,公知祖宗的大家风范!

杨杏佛被杀当天,胡适就在上海,第二天搭乘“日本皇后号”游轮去参加太平洋会议去了。其实,当天胡适不可能不知道上海这么大的事情。当然,他忙由他忙,这就是人品。那些名人又哪个不忙?

鲁迅送殡回来,写出了名诗《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同盟自杨杏佛被杀后,宋庆龄去了天津,蔡元培被警告,鲁迅被威胁,林语堂转写小品文,在没有正式解散的公告下,无疾而终。

但胡适如此劣迹,被隐藏得很好。

胡适不是民国文人最会写的,但绝对是最会混的。

公知没有鲁迅的骨头,却很羡慕胡适的滑头。

适之先生虽然一生标榜自由主义,鄙薄功利,然其每次的发动都是在围绕功利打转转。1938年,胡适突然宣布放弃“自由理念”,去做他自嘲的“不自由的过河卒子”。因为,蒋介石任命了他做驻美大使;高官厚禄相邀之下,不欣然“适之”的那才叫傻叉。

  胡适的记性很差。就在同一年,蒋杀害了他的同门大学长、同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唐绍仪,举国哗然,可胡适不在意。短短9年后,他的两位同门师弟,同为哥大的华人博士、一位叫陈炘另一位叫林茂生的,又遭到了蒋的杀害,连尸首都下落不明。能让“自y0u主义的鼻祖”去为杀害同门的刽子手驱策效命,这样的“自y0u”是不是太讽刺?谁都知道,当时的“哥大著名华人博士”也就十来名,五分之一都给蒋杀了。可见胡先生终其一生,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一个世故的人、一个止于小聪明的人,最终,应了老话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后面做了个<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华人校友名单>,归纳了民国时代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华人共19位。其中:

  —— 民国早逝的2位:陶行知(55岁)、许地山(47岁);

  —— 终老于为国民党效力的2位:蒋廷黼(70岁)、胡适(71岁);

  —— 惨遭国民党杀害的3位:唐绍仪(76岁)、陈炘(53岁)、林茂生(60岁)。

  —— 留在大陆的6位:马寅初(100岁)、金岳霖(89岁)、侯德榜(84岁)、冯友兰(95岁)、吴文藻(84岁)、唐敖庆(93岁)。 平均91岁。

  —— 留在“有面包又有自由”的美国的6位:顾维钧(97岁)、 郭秉文(90岁)、蒋梦麟(78岁)、宋子文(77岁)、何炳棣(95岁)、唐德刚(89岁)。 平均88岁。

  列位明鉴,这里,所有在民国早逝的、和终老于为蒋效力的、以及惨遭蒋杀戮的,(几乎)都没过得去七十三鬼门关;相反,终老于大陆和终老于美国的,全得以高寿配享天年!并且留在大陆的哥大校友(全为博士)的平均寿命高达91岁!

转发:xjst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