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知识框架

bdqnwqk2年前学者15

1.帮忙整理认识论的所有知识点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空谈尊重客观规律,否认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考点2认识的根本任务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注意: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认识是否正确,关键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

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3)从认识的目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注意: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无论正确的感性认识,还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都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大。)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把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②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能以对现象的认识代替对本质的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考点3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第二,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第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的认识,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注意: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真相,假象是以否定方式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真象与假象都属于客观范畴,都是客观的东西,是本质的表现形式。由于都是客观的,因此真象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考点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形式不同: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③特点不同: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具有具体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④阶段不同:。

2.认识论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节认识论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

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

2、唯心主义认识论以意识的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了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坚持先验论原则。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定义

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

但也有本质区别:

a、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社会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b、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物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因而是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

不同:辩证唯物认识论:

a、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b、把辩证法运用到反映论,揭示了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能动革命反映论。

1、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①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应的客观性。

②能动的反映也具有创造性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活动。

③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于创造的统一,否认其摹写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其创造性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形式,关系

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是是简和认识的纵观。

认识主体的属性:1自然性,2意识性,3社会性,4实践性

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

主体和主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主体包括主观。

认识客体的属性:1客观性,2对象性,3社会历史性

认识客体的形式:1自然客体,2社会课题3精神客体

客体不等于客观。

二者的关系:

1、认识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

识关系。

2、二者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认识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即实践关系,这是人事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3、二者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二、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a、它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c、它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3.认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内容: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0世纪70年代, William Perry首先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个体有关知识和知识获得的信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其统称为个人认识论的研究。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但他们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却是一致的。

扩展资料认识论反思模型 这一模型包括四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论设(assumption),分别是绝对的认知者(absolute knower)将知识看作是确定的,相信权威知道所有的答案。过渡期的认知者(transitional knower)发现权威并不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开始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

独立的认知者(independent knower)开始质疑权威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认为自己拥有的观点同样有效。情境的认知者(contextual knower)通过对情境证据的判断来建构个人的观点,认为专家也应该得到评价,知识是发展的,知识根据新的证据和新的情境而不断重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

4.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分别包括哪些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方法论:1) 尊重事物的固有属性 2) 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的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的,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2) 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整体功能,关键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整体 5、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优化结构 2) 方法论:要用系统优化方法,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l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l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l 量变只有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质变为了使事物保持原有的性质 方法论:l 做好一定的积累,创造条件 l 要果断抓住时机 l 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 同一以差别与对立为前提 2)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运动变化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相互连接 2)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3)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要把这两方面的事物辩证的统一起来,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子倒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的,再有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把握主要矛盾抓主流,主次矛盾相互影响,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四、辩证否定观 1、自己否定自己 2、是发展的环节 3、是联系的环节 4、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认识论知识框架

标签: 认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