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方面知识

bdqnwqk2年前学者14

1.光的有关知识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子)。

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 至于用途那就太多了,例如:太阳能电池;激光(及其能做的事情)…… 光污染首先破坏了幽美的城市夜空,使天文观测深受其害。

在一些光污染特别严重的大城市市内,天空中星星可见度只为2级。为此,国内外不少天文台只好被迫迁址。

而且光污染还使天文望远镜贬值,一台价值5亿元的4米口径的大型望远镜的使用价值变成只等于原来天空亮度背景下的价值2000万元的1米口径望远镜。 有的高功率泛光灯或路灯还能通过窗户,把室内映得通亮。

这种光污染使人昼夜不分,打乱了正常的生物节律,使人晚上难以入睡,或失眠。刺眼的路灯和沿途灯光广告及标志,还使汽车司机感到开车紧张。

此外,光污染对城市气候和环境、城市动植物生长都有一定的危害…… 光是由光速运动的光量子组成。人的视网膜接受光量子消耗一定能量产生刺激,刺激传递到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如不锈钢、玻璃、抛光石材、瓷砖、日常阅读的报刊书籍的洁白光滑纸张这些光反射系数较高的材质,光辐射往往超过人体适宜的承受标准,使人处于“强光弱色”的视觉环境中,一方面视觉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一方面又受到反射强光的不良刺激,导致对人眼的双重危害。 阳光对皮肤有害的光线,主要是中波紫外线。

它的能量很大。它可以射透皮肤内部,对人造成一系列损害,特易导致毛细血管充血,使 皮肤发红;还能破坏蛋白质,损伤真皮弹性纤维,使皮肤缺乏弹性。

我们知道,中波紫外线是通过大气中的臭氧层照射到地面的。当太阳处于斜射方向时,穿越大气臭氧层照射到地面上的中波紫外线最多、最强。

这段时间大约是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5点之后。尽量避开这面时间和太阳光对减轻和减少光危害有实际意义。

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全不晒太阳,不大可能。但尽量少晒是不难做到的。

可是,一旦沾上光敏物,即使只是短时接触日光,也可能发生反应,甚至强烈反应,使局部皮肤红肿、起丘疹、水肿,甚至发生血疱或皮肤坏死。 激光的危害包括光辐射、对视力损害、皮肤及周围组织的损害、化学物化、环境的危险因素、机器的危害性、高压电、噪音、低温制冷剂以及电源的调射线等因素造成的各种危害。

2.关于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目录 [隐藏]1 太阳的构成 2 物理特性以及其他特性 3 结构 3.1 核心 3.1.1 温度和密度的变化 3.2 辐射层 3.2.1 温度和密度的变化 3.3 对流层 3.3.1 温度和密度的变化 3.4 光球 3.5 大气层 3.5.1 色球 3.5.2 过渡区 3.5.3 日冕 3.5.4 日球 4 太阳伴星 5 太阳与神话 6 太阳的重要性 7 请参阅 8 相关连结 [编辑] 太阳的构成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由於太阳外层气体的透明度极差,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

[编辑] 物理特性以及其他特性 太阳是一个主序星,光谱类型为G2V,G2表明它的温度不高,只在5,500K左右,V代表是主序星,体积也不会太大。G2V恒星具有大约100亿年的主序星寿命,通过核子宇宙年代学测定,太阳年龄大约50亿年。

在太阳中心,密度为1.5*105kg/m3,热核反应(核聚变)将氢转变为氦。每秒钟有3.9*1045个原子参与核反应。

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从太阳表面散发出去。而地球只获得了太阳总辐射量的22亿分之一,为1367瓦/平方公尺(太阳常数)。

物理学家可以通过氢弹制造热核反应。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在将来可能成为产生电能的一种方式。

由於温度高,太阳上的所有物质都处於电浆态,由於太阳不是固体,因此太阳的赤道可以比高纬度地区旋转得更快。太阳不同纬度的自转差别造成了它的磁力线随时间扭曲,引起磁场回路(magnetic field loops)从太阳表面喷发,并引发形成太阳黑子和日珥。

日冕层密度为1011个原子/m3,光球层为1023个原子/m3。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为太阳核反应产生的中微子数量仅仅是理论值的1/3而困惑,即所谓的太阳中微子问题。

最近发现中微子具有质量,并且在从太阳到地球的过程中可能转变为难以检测到的中微子变种,测量值和理论值一致了。观测太阳可以发现如下现象:太阳黑子 光斑 白光耀斑 日珥 宁静日珥 爆发日珥 活动日珥 注意:请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否则极有可能会损伤视网膜并造成视力损伤。

[编辑] 结构 太阳的半径是地球的109倍。太阳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球体,其扁率约为900万分之一,即是说其南北两极的直径仅比东西直径短10公里。

在自转周期方面,由於太阳并非以固态形式存在,因此其两极和赤道的自转周期并不相同(赤道约为25天, 两极则约为35天),整体平均自转周期约为28天,其缓慢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以赤道位置计算,还不到其自身重力的1,800万分之一。虽然太阳本身是太阳系的中心,大质量的木星使质心之偏离中心达一个太阳半径,但所有行星的总质量还不到太阳的百分之五,因此来自行星的潮汐力并不足以改变太阳的形状。

太阳不像类地行星般拥有固态表面,其气体密度从表面至中心会成指数增长。太阳的半径计法是以光球层的边缘为终点,其内部的高密度气体足以令可见光无法通过,而肉眼看见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在0.7太阳半径范围内的气体占整个太阳总质量的大多数。

太阳的内部并不能直接观测,因高密度的气体阻隔了电磁辐射,但就像地震学能利用地震产生的震波能研究地球的内部,日震学这个学门,也能利用横断过太阳内部的波的压力,来测量和描绘出太阳内部的构造。配合电脑模拟的辅助,人们便可一览太阳深处。

[编辑] 核心 在太阳的中心,密度高达150,000 Kg/m3 (是地球上水的密度的150倍),热核反应 (核聚变) 将 氢 变成氦,释放出的能量使太阳保持稳定的状态。 每秒钟大约有 8.9 *1037 质子,也就是426公吨氢原子核经由质-能转换变成氦原子核,每秒钟释放出383 *1024 W 或相当於 9.15 *1010 百万吨的TNT 爆炸。

核聚变的速率在自我修正下保持平衡:温度只要略微上升,核心就会膨胀,增加抵挡外围重量的力量,这会造成核聚变的扰动而修正反应速率;温度略微下降,核心就会收缩一些,使核聚变的速率提高,使温度能回复。由中心至0.2太阳半径的距离是核心的范围,是太阳内唯一能进行核聚变释放出能量的场所。

太阳其余的部份则被这些能量加热,并将能量向外传送,途中要经过许多相连的层次,才能到达表面的光球层,然后进入太空之中。高能量的光子 (γ和X-射线)由核聚变从核心释放出来后,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到达表面,缓慢的速度和不断改变方向的路径,还有反覆的吸收和再辐射,使到达外围的光子能量都降低了。

估计每个光子抵达表面的旅程平均需要花费5,000万年的时间[1] ,最快的也要经历17,000年[2] 。在穿过对流层到达旅程的终点,进入透明的表面光球层时,光子就以可见光的型态逃逸进入太空。

每一个在核心的γ射线光子在进入太空前,都已经转化成数百万个可见光的光子。微中子也是在核心的核聚变时被释放出来的,但是与光子不同的是他不会与其它的物质作用,因此几乎是立刻就由太阳表面逃逸出来。

多年来,测量来自太阳的微中子数量都低於理论的数值,因而产生了太阳微中子的迷思,直到我们对微中子有了更多的认识,才以微中子震荡解。

3.请问下光的科普知识

1.光是由光子组成,它只有动质量,没有静质量,也就是说,他每时每刻在运动,是运动让它具有能量和动量,具有像钢球一样的粒子性,又有像声波一样的的波动性,即波粒二象性。

他没有什么形态,只是一种能量,你可以将他想成一个个小小的能量团,看不见。2.可见的只有可见光,红外线与紫外线是不可见的。

颜色是光子撞击视网膜,将能量传递了上去,背神经感知,所以产生了光的感觉。不同颜色的光子频率和能量不同,所以人可以分辨。

颜色与光色没什么意义,是频率决定了颜色。E=hv,这时光子的能量计算公式,v是频率,是不同光固定的。

3。光是能量子,照射到上面之后就将能量传递给他,他的能量就增加。

同样符合质量守恒定理。4.我已经说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的波是概率波,里面的光子可以跑向任何地点。

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比如穿过不均匀大气层就是曲线5.可以转换。听说过无线电波吗,首先他是一种光,他是有L-C振荡电路产生,也就是电了,其次,其中有一个螺线管,可以将电能装换为磁能,在这个过沉中,就产生光——电磁波6.第六个问完全没看懂,既然光已经转换了,怎么又穿过平面7.很简单了,电磁波就是光,无线电波也是光,当然在用了。

颜色的反应本来就表示光的能量大小,看见颜色说明光能已经传递了。好了,我可是回答了20分钟,不知能否看懂一点,光很抽象的概念。

4.太阳方面的知识

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

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黄色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

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

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8,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

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半径: 696295 千米.质量: 1.989*1030 千克 温度: 5800 ℃ (表面) 1560万℃ (核心) 总辐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 1亿5千万 千米 年龄: 约50亿年 对于人类来说,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生命现象,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

太阳给人们以光明和温暖,它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 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则是宙斯(万神之王)的儿子。

太阳,这个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它究竟由什么物质所组成,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

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摄氏度。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

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太阳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 太阳光球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园面,通常所说的太阳半径也是指光球的半径。

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但由于它的厚度达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光球层的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活动,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斑点状结构,很象一颗颗米粒,称之为米粒组织。

它们极不稳定,一般持续时间仅为5~10分钟,其温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温度高出300~400℃。目前认为这种米粒组织是光球下面气体的剧烈对流造成的现象。

光球表面另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便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大多呈现近椭圆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衬下显得比较暗黑,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高达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单独取出,一个大黑子便可以发出相当于满月的光芒。

日面上黑子出现的情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紧贴光球以上的一层大气称为色球层,平时不易被观测到,过去这一区域只是在日全食时才能被看到。当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辉的一瞬间,人们能发现日轮边缘上有一层玫瑰红的绚丽光彩,那就是色球。

色球层厚约8000千米,它的化学组成与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层内的物质密度和压力要比光球低得多。日常生活中,离热源越远处温度越低,而太阳大气的情况却截然相反,光球顶部接近色球处的温。

5.有关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

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黄色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

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

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7,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

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半径: 696295 千米.质量: 1.989*1030 千克 温度: 5800 ℃ (表面)1560万℃ (核心) 总辐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 1亿5千万 千米 年龄: 约50亿年 对于人类来说,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生命现象,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

太阳给人们以光明和温暖,它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则是宙斯(万神之王)的儿子。

太阳,这个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它究竟由什么物质所组成,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

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摄氏度。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

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太阳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太阳光球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园面,通常所说的太阳半径也是指光球的半径。

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但由于它的厚度达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光球层的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活动,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斑点状结构,很象一颗颗米粒,称之为米粒组织。

它们极不稳定,一般持续时间仅为5~10分钟,其温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温度高出300~400℃。目前认为这种米粒组织是光球下面气体的剧烈对流造成的现象。

光球表面另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便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大多呈现近椭圆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衬下显得比较暗黑,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高达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单独取出,一个大黑子便可以发出相当于满月的光芒。

日面上黑子出现的情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紧贴光球以上的一层大气称为色球层,平时不易被观测到,过去这一区域只是在日全食时才能被看到。当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辉的一瞬间,人们能发现日轮边缘上有一层玫瑰红的绚丽光彩,那就是色球。

色球层厚约8000千米,它的化学组成与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层内的物质密度和压力要比光球低得多。日常生活中,离热源越远处温度越低,而太阳大气的情况却截然相反,光球顶部接近色球处的温度差不多是。

6.光的能量的相关知识

现代物理学光的粒子说认为,光是一种具有能量的粒子流,当物体受到光照射时,由于吸收了光子能量而产生的效应,称为光电效应。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提出后的几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兴 趣,爱因斯坦却 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他赞成能量子假说,并从中得到了重要启示:在现有的物理理论中,物体是由一个一个原子组成的,是不连续的,而光(电磁波)却是连续的。

在原子的不连续性和光波的连续性之间有深刻的矛盾。为了解释光电效应,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大胆假设:光和原子电子一样也具有粒子性,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 子叫光量子。同普朗克的能量子一样,每个光量子的能量也是E=hν,根据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每个光子的动量为p=E/c=h/λ。

1990's年代曾邦哲推 理(《结构论》) 如p=Mc,则E=P*C=Mc2质能转换公式。 列别捷夫(П.Н.Лебедев l866—1911)的光压实验证实了光的动量和能量的关系式。

根据光量子假说,爱因斯坦顺利地推出普朗克公式,并且还提出了一个光电效应公式。 光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当紫外线这一类的波长较短的光线照射金属表面时,金属中便有 电子逸出,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电效应。它是由赫兹(H.R.Hertz l857—1894)和勒纳德(P.Lenard l862—1947)发现的。

光电效应的实验表明:微弱的紫光能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而很强的红光却不能打出电子,就是说光电效应的产生只取决于光的频率 而与光的强度无关。这个现象用光的波动说是解释不了的。

因为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它的能量是连续的,和光波的振幅即强度有关,而和光的频率即颜色无 关,如果微弱的紫光能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则很强的红光应更能打出电子来,而事实却与此相反。利用光量子假说可以圆满地解释光电效应。

按照光量子假说, 光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每个光量子的能量要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克服电子的逸出功,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微弱的紫光虽然数目比较少,但是 每个光量子的能量却足够大,所以能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很强的红光,光量子的数目虽然很多,但每个光量子的能量不够大,不足以克服电子的逸出动,所以不 能打出电子来。

赫兹以自己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宣告光的波动说的全胜,判处了光的微粒说的死刑,可是又 是他发现的光电效应导致了微粒说的复活。 从当时的观点看来光量子假说同光的干涉事实矛盾,许多物理学家不赞成光量子假说,就连普朗克也 抱怨说“太过分了”, 1907年他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我为作用基光量子(光量子)所寻找的不是它在真空中的意义,而是它在吸收和发射地方的意义,并且我认为,真空中的 过程已由麦克斯韦方程作了精确的描述”。

直到1913年他还拒绝光量子假说。 美国物理学家米立肯(R.A.Millikan l868—1953)在电子和光电效应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曾花费十年时间去做光电效应实验。最初他不相信光量子理论,企图以实验来否定它,但 实验的结果却同他最初的愿望相反。

1915年他宣告,他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公式。他根据光量子理论给出了h值的测定,与普朗克辐射公式给出的h 值符合得很好。

1922—1923年间,康普敦(A.H.Compton l892—1962)研究了X射线经金属或石墨等物质散射后的光谱。根据古典电磁波理论,入射波长应与散射波长相等,而康普敦的实验却发现,除有波长不变 的散射外,还有大于入射波长的散射存在,这种改变波长的散射称为康普敦效应。

光的波动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这种效应,而光量子假说却能成功地解释它。按照 光量子理论,入射X射线是光子束,光子同散射体中的自由电子碰撞时,将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给了电子,由于散射后的光子能量减少了,从而使光子的频率减小, 波长变大。

因此,康普敦效应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光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发展了普朗克所开创的量子理论。

在普朗克的理论中,还是坚持电磁波在本质 上是连续的,只是假定当它们与器壁振子发生能量交换时电磁能量才显示出量子性。爱因斯坦对旧理论不是采取改良的态度,而是要求弄清事物的本质彻底解决问 题,他看出量子不是一个成功的数学公式,而是揭露光的本质的手段。

他克服了普朗克量子假说的不彻底性,把量子性从辐射的机制引伸到光的本身上,认为光本身 也是不连续的,光不仅在吸收和发射时是量子化的,而且光的传播本身也是量子化的。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 说恢复了光的粒子性,使人们终于认清了光的波粒双重性格,而且在它的启发下,发现了德布罗意物质波,使人们认清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为后来量子力学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光方面知识

标签: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