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知识

bdqnwqk2021-06-10百科16

1.哲学家的资料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

哲学同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获得各种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是哲学和其它各门具体科学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质和属性规定。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是哲学有别于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和种性规定。

[编辑本段]主要的哲学家

古代中国哲学家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创始人),泰利斯(水本原说创始人),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创始人),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创始人),苏格拉底(西方理性形而上学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基督教哲学查士丁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拉克坦修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罗色林安瑟尔谟(存在论论证罗吉尔·培根文艺复新后佛朗西斯·培根(现代科学之父,许多科学研究方法都是他所写的) ,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者), 笛卡尔(二元论者,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斯宾诺莎(理性主义者,泛神论代表人物), 莱布尼茨(理性主义者,博学家) ,洛克(经验论者) ,贝克莱(经验论者), 休谟(逻辑上把经验论发展到顶端) ,卢梭(社会契约论者), 康德(根本上分析笛卡儿以来的二元对立传统), 费希特(自称承继康德哲学) ,黑格尔(观念论者,德意志哲学集大成者) ,叔本华(唯意志论者), 马克思(经济,政治,哲学家) ,尼采(唯意志论者,哲学史家,诗人), 罗素(著名的数学,哲学,哲学史家) ,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杜威(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教育哲学家) ,文德尔班(哲学史家) ,罗蒂(实用主义),詹姆士(实用主义) ,斯温博尔(现代神学主要领头人,英国科学院,神学院院士) ,福柯(结构主义心理学), 阿尔都塞(结构社会主义) ,黎鸣(逻辑主义),张荣寰(人格主义的集大成者,人学家),Sosa(主要的现代形而上学家)。

2.哲学家 知识讲解 关于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都用什么主张,他们所在的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青年时做过小官,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率弟子周游列国。晚年在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并编订了《诗》、《书》、《易》、《礼》等文献,删修了《春秋》。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辑录他的言论,编成《论语》,此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从维护西周奴隶制出发,提出“正名”主张,认为只要做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就能够巩固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

在哲学思想上,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强调“仁”就是“爱人”。

他提倡“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他的“仁”的学说,经过历代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继承发挥和改装粉饰,逐步形成了以“仁政”和“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内容的封建礼教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和奴役人民的工具。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就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

在世界观上,孔子认为天主宰人的生死祸福,所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但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迷信又取一定的存疑态度,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示了对人事和现实的注意。

在认识论上,他一方面承认世界上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宣扬唯心论的先验论;另方面,他也肯定了学习的重要,甚至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这一点对后人产生了某些积极影响。孔子在兴办教育和整理、传播我国古代文化方面是有一定贡献的。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执教几十年,传说学生有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他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的命 题,并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才施教”等等。

这一切,直到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墨翟,相传为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

他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于手工业劳动者;在政治上,他提出“尚贤”的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企图打破儒家维护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和宗法亲亲制度。

他还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痛恨侵略战争,主张“非攻”,认为只有这种相爱相助的社会,才能去掉祸敌,天下太平。在哲学观点上,他提出了“实”是第一性,“名”是第二性的正确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感官的实践,“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盂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一书记述了他的思想观点和主要政治活动。

他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但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教人存心养性。

他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形成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孟子被认为是孔子 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战闰时期唯心主义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所不同的是把客观唯心主义改造成了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思想改造成了相对主义。

庄子构思想比老于还要消极,认为“物(人)不胜天”,“有用”不如“无用”好,活着不如死掉好,典型地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悲观颓废的思想。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

孙武春秋时齐国人,著名兵家。他总结前人和自己的作战经验,著有《孙子兵法》一书。

据史书载,孙武兵法原有八十二篇,可惜多数失传,现仅存十三篇。《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中一些重要规律,提出了一些战略战术,颇有见地。

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渗透着朴素的辩证法,这在两千三四百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他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并以此为中心阐明一系列的用兵原则。

孙武见解精辟,为后世兵家叹服。《孙子兵法》早巳越出国界,被外国军事家、哲学家重视和研究。

孙膑孙膑是孙武的后代,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战国时兵家。著有《孙膑兵法》。

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将军,忌其才,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后孙膑为齐国军师,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使齐国声威大振。

《孙膑兵法》曾长久失传,致使有人怀疑是否真有此书。近年从出土汉墓中发见此书,引起国内外学术界轰动。

从这些新发现的材料可以看出,孙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兵家,他继承了孙武的思想,并有很多创造发展。老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生卒不详。多数研究者认为他就是李耳,俗称老聃。

据传他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后隐居于楚国苦县(今河南归德一带)。现存《老子》一书,又叫《道德经》,成书于战国初期,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其中吸收了不少民谣民谚,共五千多字,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老子生活在奴隶社会瓦解、封。

3.有关哲学家及其思想30个

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哲学思想 】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 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有些人主张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

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反而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

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古典历史学者John 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

而Eric A. 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他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都给他写过卷帙浩繁的记述但两人叙述的非常不同。现在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了解绝大多数是来自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 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

4.什么是哲学家

哲学家的英文是philo—so—pher,意思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从科学学与科学史的意义上来说,哲学家是指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有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哲学体系的哲学学人。哲学学者是以哲学为研究对象、对哲学有很高造诣的哲学学人。

有没有自己的哲学范式和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是哲学家与一般的哲学学者的根本区别。一个人或者本来就是或者永远不是哲学家。

希腊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不同的两种东西,尽管有时候容易被混淆。Herakleitos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

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老子有另一个角度的类似发现,他要求“绝圣弃智”。

智就是知识,也就是对可道之道的知识(能够表达为规则和既定程序的知识),而智慧则是对不可道之大道的亲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错译为“可说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应该是“可以因循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知识总是特定有效的(adhoc),而既然人类的心灵并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识,那么就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把各种知识、情感和经验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心灵,那就是智慧了。

哲学讨论所有的重要问题和观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实并不是在生产关于那些问题和观念的知识。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等才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假如有这样的才能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

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比如说,哲学并不是要获得“真理”这个概念的意义、各种定义和用法,这些都只是背景知识,而是思考“真理”这个概念在观念/知识体系中适合于放在什么位置上,与之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哪些观念,与其它观念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效果,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考虑的是由各种观念构成的思想画面如何才能够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个观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比别的观念更加错误,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当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坏了思想画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或是一块愚形。

某个观念落在什么位置上,就像某个棋子下在什么位置上一样。如果经济学家没有意见的话,哲学是思想的博弈论。

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经验。胡塞尔说他追求哲学的纯粹结果就像他小时候磨小刀,总是惟恐不够锋利,于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刀磨没有了。

维特根斯坦说他父亲是个生意人,而他的哲学也无非是想把能够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帐一样一笔一笔地算清楚(当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账)。我自己有种“实验的体验”(an experimental experience),不知道是否算是“格物致知”的一种。

随便在什么地方,比如在路口,看着随便发生的一切事情,行人、汽车、堵塞、违规、罚款、骗子,要脸的人和不要脸的人。替所有事情着想,同时反对自己一贯的立场,慢慢地就会心智错乱地发现,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并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有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他人的。

5.哲学家是干什么的

哲学家是思考自己、生命、世界的人,他要创造的是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哲学家是一种称谓,而不是一种职业。哲学家是一种人,它可以是任何人,可以干任何事。

哲学家的英文是philosopher,其研究对象是哲学(Phil),意思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经验。

胡塞尔说他追求哲学的纯粹结果就像他小时候磨小刀,总是惟恐不够锋利,于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刀磨没有了。

维特根斯坦说他父亲是个生意人,而他的哲学也无非是想把能够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帐一样一笔一笔地算清楚(当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账)。

扩展资料:

哲学家的由来

一个人或者本来就是或者永远不是哲学家。

希腊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不同的两种东西,尽管有时候容易被混淆。Herakleitos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

老子有另一个角度的类似发现,他要求“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也就是对可道之道的知识(能够表达为规则和既定程序的知识),而智慧则是对不可道之大道的亲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错译为“可说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应该是“可以因循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

知识总是特定有效的(adhoc),而既然人类的心灵并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识,那么就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把各种知识、情感和经验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心灵,那就是智慧了。

哲学讨论所有的重要问题和观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实并不是在生产关于那些问题和观念的知识。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等才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假如有这样的才能的话)。

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

比如说,哲学并不是要获得“真理”这个概念的意义、各种定义和用法,这些都只是背景知识,而是思考“真理”这个概念在观念/知识体系中适合于放在什么位置上,与之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哪些观念,与其它观念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效果,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考虑的是由各种观念构成的思想画面如何才能够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个观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比别的观念更加错误,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当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坏了思想画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或是一块愚形。

某个观念落在什么位置上,就像某个棋子下在什么位置上一样。如果经济学家没有意见的话,我就想说,哲学是思想的博弈论。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哲学家

6.什么是哲学家

哲学家或者哲学是舶来品。

进入中国是清朝时期比较晚,是从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后的著作中翻译引入的。 哲学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英语名:Philosophy意思是爱智慧。

因此哲学家又被称作有智慧的人,在具今约2500多年前,古希腊出现了一批哲学家,经过发展形成诸多流派。 比如:地处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派的代表:泰勒斯、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萨莫斯岛出生的毕达格拉斯之毕达格拉斯派、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市而出名的爱利亚派、以及元素派、原子说等等。

最早的哲学家都是从寻找和解决“本原”问题而出发的,研究的是世界观问题。 当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就是古希腊。

后来的哲学发展走向更广的空间,逐步深入到政治、经济、人生等层面。 古希腊中也有很有意思现象,比如说智者运动。

智者这一职业就出现在西波战争后。此时,希腊城邦进入了经济繁荣期。

在伯克利执政时代,雅典成为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戏剧、建筑、医学、数学、雕塑成就日益完善,并形成了一种崇尚典雅、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因此有人把智慧(哲学)也视作“罗各斯”的艺术。

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智者并不是为了智慧而教授智慧者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力色彩---就是能够在政治竞争竞选活动中取胜,哲学沦为政治的婢女。

由此开始古代希腊哲学逐步走向衰落,后来人们把只尚空谈的人称为智者。 伯拉图学园关闭,直到现在,希腊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了昔日辉煌神奇智慧的力量。

哲学是一种最本质的抽象思维。至于怎样才能成为哲学家的问题,不太好说。

不过有人说男人比女人更喜欢哲学,更容易成为哲学家。 因为男性在考虑问题时更加喜欢抽象思维。

希腊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不同的两种东西,尽管有时候容易被混淆。Herakleitos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

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老子有另一个角度的类似发现,他要求“绝圣弃智”。

智就是知识,也就是对可道之道的知识(能够表达为规则和既定程序的知识),而智慧则是对不可道之大道的亲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错译为“可说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应该是“可以因循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 知识总是特定有效的(adhoc),而既然人类的心灵并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识,那么就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把各种知识、情感和经验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心灵,那就是智慧了。

哲学讨论所有的重要问题和观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实并不是在生产关于那些问题和观念的知识。 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等才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假如有这样的才能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

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 比如说,哲学并不是要获得“真理”这个概念的意义、各种定义和用法,这些都只是背景知识,而是思考“真理”这个概念在观念/知识体系中适合于放在什么位置上,与之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哪些观念,与其它观念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效果,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考虑的是由各种观念构成的思想画面如何才能够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个观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比别的观念更加错误,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当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坏了思想画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或是一块愚形。

某个观念落在什么位置上,就像某个棋子下在什么位置上一样。 如果经济学家没有意见的话,我就想说,哲学是思想的博弈论。

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经验。 胡塞尔说他追求哲学的纯粹结果就像他小时候磨小刀,总是惟恐不够锋利,于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刀磨没有了。

维特根斯坦说他父亲是个生意人,而他的哲学也无非是想把能够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帐一样一笔一笔地算清楚(当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账)。 我自己有种“实验的体验”(an experimental experience),不知道是否算是“格物致知”的一种。

随便在什么地方,比如在路口,看着随便发生的一切事情,行人、汽车、堵塞、违规、罚款、骗子,要脸的人和不要脸的人。替所有事情着想,同时反对自己一贯的立场,慢慢地就会心智错乱地发现,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并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有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他人的。

我想,这就是哲学家想知道的“真实”(the real)。

哲学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