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善知识
1.什么是善知识
作者:刘欣大家学佛经常听人讲到善知识这个名词。
要听善知识的教导。那么什么才是善知识呢?佛在《未曾有因缘经》中讲到:要须方便。
令得灭罪。何谓方便。
谓善知识。何谓善友。
谓正见人。是为善友。
常以正教。调伏其心。
何谓正教。谓观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
缠着生死。修四真谛见苦断习证灭修道。
行六波罗蜜。四无量心。
是为方便。世尊在这里讲的很清楚,要想灭除业障,就要有善知识,或者说好的方法。
善知识其实就是好方法。不过善知识已经由好的方法的概念演化成了能够教授佛法有智慧的人,而成为专指人的称谓。
或者说是善友。那么,或者说善友呢?这里讲:用正教帮助别人调伏其心的人才是善知识。
那么什么是正教,那就是用四法印,十二因缘为纲领的方法。修行苦集灭道、行六波罗蜜、四无量心的佛法才是正教,才是善知识。
所以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一定要看看讲法者所宣讲的内容是否符合佛讲的十二因缘和四法印。符合的才是善知识。
在《华手经》中讲:“若有四法,当知是为善知识也,何等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者常能随顺教化。”第一,就是能够引导人入善法,不能引人入邪。
所言善法不是我们普通人认为的善,世俗的善。而是佛法中的标准。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这是善的标准。
第二,能够障碍阻止他人入不善法。能够引导大家远离不善。
何为不善呢?就是十善的反面: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恚、邪见。远离这些不善之法。
第三,能够教导人学习修证正法。这一点就是上面所提,以正教帮助他人调伏其心、修证佛法,这也是善知识的必要条件。
第四,能够始终致力于按照其情况适当地引导教化众生,这也是善知识的必要条件。对于善知识的标准,我们大致明白无误,这样才能在佛法修学的时候了解该听谁的,向谁请教。
当然《华手经》中有一句话:“善知识者,谓诸佛是”。就是说诸佛世尊肯定是善知识无疑。
2.讲一个你亲身接触过的佛教善知识,并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你欣赏他的几
阁下想说的是有证量的佛教修行者吧。
“善知识”这个称呼见于《六祖坛经》,六祖慧能称在座听法的所有人为“善知识”。意思就是说,善于分辨和体察事物的功能,即自心,其主体即自性。
六祖与众人说话,直指每个人的自心自性,所以不说张三李四施主阁下,而说“善知识”。世人以为“有我”,其实所谓“我”,不过是能够感受色声香味触法的功能,构成的所谓“心”,心也是相。
迷人以为这颗心就是“我”,而悟者了达自性真我。所以六祖这么称呼徒弟和信众,就是时时提醒众人,你不是你,你只是一个“善知识”而已,只是一个心相,这是为了破众人的我执。
所以不只是得道高僧是“善知识”,每个人都是“善知识”。至于特征,真的很难说。
道貌岸然者未必是得到高人,疯疯癫癫衣衫褴褛者也未必都是愚人。是否明心见性,只有自己知道、佛知道,外表上不一定看得出来。
回答有点长,多包涵。谢谢耐心看完。
3.什么是 善知识
善知识“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一切智位去的护送者。”
在横越一条大河之时,河中虽然有一条渡船,可是假如没有船师,此时自己 如果迳自行舟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若有船师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抵达彼岸。横越 生死大海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为作导引,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沉没于生 死巨流的危险。
颂曰: “若无救护归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 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上师难解脱。” 因此一定要依止如船师之善知识,才能超越生死大海抵达涅盘之彼岸。
善知识之种类,概说有四: (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 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
因此就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 了。在自己的业障大部净除以后,那时就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 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 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
对我们来说,在这四种善知识当中,谁的恩德最大呢? 这要数众生类的善 知识的思德为最大了!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 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因为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 于他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所以说在所有的善知 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 以上四种善知识之界说是: 一、佛陀善知识的定义是(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 断——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
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 二、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
此中又 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功德自在:(一)于寿得自在,(二) 于心得自在,(三)于资财得自在,(四)于业得自在,(五)于生处得自在, (六)于所欲得自在,(七)于愿得自在,(八)于神通得自在,(九)于智慧 得自在,(十)于法得自在。 (一)于寿得自在者——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
(二)于心得自在者——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 (三)于资财得自在者——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
(四)于业得自在者——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 (五)于生处得自在者——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
生 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 (六)于欣乐得自在者——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
(七)于愿求得自在者——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 (八)于神通得自在者——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
(九)于智慧得自在者——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 (十)于法得自在者——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
如契经说,各各 众生种性万千差别,名、句,文辞各各不同皆悉明 了,其心皆得满足。 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者,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之。
八种条件者,如菩萨地论云: “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 (一)多闻大乘经典, (二)持守菩萨戒律, (三)具足修行证悟, (四)悲心济众, (五)无有畏惧, (六)忍耐兼和, (七)心离悔戚, (八)善于言辞。
四种条件者,庄严经论云: “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为圆满法师。” 多闻是说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广大的开示法要。
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 能除众生的疑惑;持守善士之作业故,堪受赞扬。 “二门说真如”是说能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来说明真如实相的道理。
二种条件者,入菩萨行论云: “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不舍菩萨戒。” 这是说善知识(的最低条件),必须深通大乘教义和持守菩萨戒律。
4.如本法师答:为什么学佛者要常亲近善知识
净空法师---亲近同法门的善知识,这是念僧。等你功夫成片,得到念佛三昧,世出世法你都如如不动,各宗各派的善知识统统可以亲近,
念僧,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多,初学的人一定要亲近与自己修学法门相应的善知识。我修的是念佛法门,善知识是参禅、持咒的,你亲近那些善知识,对你没有利益。
亲近同法门的善知识,这是念僧。等你功夫成片,得到念佛三昧,世出世法你都如如不动,各宗各派的善知识统统可以亲近,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到这个程度不行,不能随便参访善知识。
年轻人无师自通,到处乱学,怎么能有成就?得到一些皮毛知识,得不到智能。智慧从那里学?从禅定里面学。他没有定,到处跑,到处听,到处乱看,记得多,以为那就是佛学、佛法,大错特错。
佛法是觉悟之法,觉悟从哪里来?绝对不是别人觉悟的,可以把它拿来当作我的,没这个道理。如果行得通,我们还需要修行吗?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统统给我们就好。
你们看《楞严经》,阿难尊者当初就是这么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别人都要苦修,我不必,我是佛最小的弟弟,佛是他的大哥,最喜欢他,将来一定把佛法给他,他不要修。遭摩登伽女之难才晓得,原来别人所修没有办法给自己,再亲密的关系也没办法。
钱财可以送给别人享受,智慧、才艺你怎么能给别人?没法子。所以确实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自己修。自己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
祖师大德对于经论的批注,你把它背起来,也能讲得天花乱坠,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为什么?你的心不明,讲出来的东西也不明,讲的每一句话都不错,听众听起来不是味道。
念佛人讲清净心,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是心清净,心不清净见不到性。这句佛号就是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心地有一分清净,与佛法就有一分相应,二分清净就二分相应,看经、看注才懂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清净心才能够理解。
《弥陀经》特别主张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果,一心不乱也是因,因果同时,这个妙!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由此可知,二六时中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宝都具足。
本文节录自【阿弥陀经疏钞演义】17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