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知识观

bdqnwqk2年前百科15

1.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定义及关系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

关系: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扩展资料

在实际的应用中,本体论学者、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情报学(图书馆学)甚至任何一个具有大量需要归类和划分信息的部门及领域都可以成为本体论的应用对象。

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是一致的,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体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论

2.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区别

1、性质不同

认识论(epistemology),个体的知识观,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

本体论(Ontology),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2、内容不同

认识论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体论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

3、起源不同

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本体的论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

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体论

3.什么是构建主义的知识观

按照客观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然而,建构主义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首先,建构主义者(特别是其中的激进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因此,教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其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个体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总之,尽管建构主义有不同倾向,但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怀疑,这种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4.什么是本体论

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扩展资料:

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好多事物都可以说“是”,动词“是”有许多种用法,因此是易于混淆的,所以有许多种存在。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

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下就是指的现实的我们可感的世界,而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并且是作为可感世界的根据存在的。本体论就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

5.如何理解本体论,认识论和唯名论,唯实论和经验论,唯

首先,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排序就不太对,应该这么分,本体论,认识论,唯名论和唯实论,经验论和唯理论。

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楼上说的比较对,我想补充一下后面的。

唯实论就是认为存在一种“共相”,就是事物之间的共同性质,比如白色,存在这么一种不依赖事物的、单纯的“白色”性质;而唯名论则认为,不存在“共相”,这些共同的性质只是词语,或者是声音,并不存在这种纯粹的概念。

唯理论者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即天生就有的,后来的经验只是在发掘这些天赋观念;而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各人各阶段的理论都有所不同)。

光看定义很难理解,如果题主有兴趣,可以看看西方哲学史。

6.从哲学角度分析“本体论”

本体是本源智慧中三者之一,本体、本质、本原三位一体就是本源智慧。

本体本体由本来、本位、本能三位一体组成,它是事物的原在动力,即动力因。是科学研究量子力学及佛学的主要方面,狭义性的概念特指人的肉体或自身。

一般称为动态观。本来是绝对运动时的迹象,它往的观测。

是从本体而来,为什么不能说从本质而来呢?因为本质是静态,本体是动态,体现在运动速度上的差异。换句话说,本质类似于静止的图片,本体类似于信息,由许多相关连的图片连续展现形成一个意象,就是信息。

所以说,本来只能说是从本体而来。它与本位、本能一起组成本体的三要素之一。

本位是相对静止时的轨迹,自在的关注。本位是一种自在为中心的静止观测,对于人来说,就是自私自利的本位主义。

这种本位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着自身在运动,这是人类在观察中容易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形成一种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不知道自身也在变化之中。它与本来、本能一起组成本体的三要素之一。

本能是事物运动变化时相互之间的借贷跳跃,是本体的一种特有的、原初的运动能力。本能具有两种趋向性的演变,趋炎附势和退隐避势。

这两种本能都具有位势和势能及动能的区分,问题是趋炎附势是位能由低向高的借贷跳跃,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势能(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利益)施展自身的能力;而退隐避势是位能由高向低的位移,更多的是失去势能避免碰撞而后退的一种自在保护的能力。“势”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总体趋向性,位能越高则势力范围越大,伸展的空间也大。

但位能与势能在运动时具有定位和次序的动能,不能无规律的乱动,无规律造成的无序,是动乱的根源,会出现更多的碰撞和爆发,体现的是本体的毁灭性,是自取灭亡,但也为后续的新生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它与本位、本来一起组成本体的三要素之一。

以上三者构成本体特有的动力因,本来和本位是事物运动的轨点迹象,是本能顺势而动的依据,本位暂时处于事物的中心状态,本来是一种外来的附和及协调,本能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自在调节,它与五行的特性“会、合、应”有关,“会”者同步相观,同向运行;“合”者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应”者,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以下是作为参考,便于读者理解的:总论:本体、本质、本原这三者既是同一的,又各有所指,是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

本体真如。特指先天存在(形而上)的规点迹象,超弦。

本质呈形,特指“有名”后天存在(形而下)的东西,即当出现象人类那样的智慧生灵时所指的存在之性;“有名”万物之母,即是后天存在;本原构因,特指整体性的框架结构,是本体或本质运动变化时内在关系的均衡。本体、本质、本原三位一体之阐述就是宇宙的本源之论。

总而言之,世界的本体是真如的,本质是物质的,本原是三位一体的。本体与本质是同一东西两种不同的表述,本原就是本体或本质的内在关系的表述。

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中,这东西所表现出来的是波粒二象性,这种特性用恰当的言语表达就是“真如”,即好象是、几乎是那样,若存若亡,若有若无等等。这是由此东西的运动特性以及观察所造成的。

也就是说用作观察的东西与被观察的东西,存在着同一运动方式,既自转又公转,两者同步、同曲率、同角速度时成为同一系统,这东西呈现出来的特征就是粒子性;除此之外不同步或不同曲率或不同角速度等等时,互相之间可以同时认为对方是波动性。所以,是实物粒子(物质)还是波动幻想(真如),取决于事物之间的运动方式和对应参照关系。

换言之,世界的本体是真如的,这是事物取绝对运动时的结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事物取相对静止的结论。

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中,本体与本质之间仅仅只是动与静的区分。是同一东西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面目。

然而,上升到宏观以及宇观世界时,两者的区别就截然明显出来。世界的本体是真如的,这是事物成像虚拟的通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事物成形实体的通称。

由数而象,由象而形,成形终遭劫数。换言之,本体与本质既是同一的,又存在着动静、虚实之分。

而本原就是这一同一之中运行变化时内在关系的认识,即本体有“希、夷、微”三位一体的合一,本质有“有、若有若无、负有”三位一体的合一。本质本质由本性、本色、本声三位一体组成,它是事物的组成材料,即质料因。

是科学研究实验检测学的主要方面,一般称为静态观。本性是事物状态描述的一般规律,是本质呈现出来的总体属性。

每一个事物都具有它特有的属性从而区分其它事物,我们可以从这些属性中找出联系,即规律性,从而上升到整体层面之本性,它与本色、本声一起组成本质的三要素之一。本色是事物状态描述的表面特色,是本质呈现出来的外在的光与色之和。

象有七光,红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虹当空舞?!形有五色,红黄蓝白黑,调配万物,万紫千红。它与本性、本声一起组成本质的三要素之一。

本声是事物间摩擦的音律,是本质呈现出来的内在气质振荡的频率。事物之间都有疏密、大小、轻重等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体现出来的系数就是声音的高低,即事物互。

7.谈谈你对本体论的理解

我认为本体论说的就是指事物本体的存在概念。例如:树的本体就是,树的所有特性特征。这个特征特性就是树的本体,用这个特征特性可以构建出树这种实物存在,而不是构建出其他如同石头的实物。

我比较喜欢看小说,所以我的理解从道教来出发。本体论就是大道论,大道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本体也是永恒不变的,为什么永恒不变?因为概念化。例如狗这种动物灭绝了,狗的本体就存在了吗?不,依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狗的基因重新培育狗,但是不是说狗的本体就是狗的基因呢?不,什么是基因,基因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也就是说基因不过是承载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实体。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才是基因的本质,我要重新造出这个狗,只需要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而不是这些信息的载体。

现在大家都知道机器人,如果机器人拥有人类灵魂,那么机器人和真人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我们以后这样称呼这两种人,一种是机器人,而另一种真人我们会称为肉体人。那么人的本体,也就是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的本体概念是什么?如果未来人不需要吃喝了,人还是人吗?我认为不是,因此我认同道教所说的仙,仙就是人的本体概念发生变化了,例如:梨树结出了苹果,梨树还是梨树吗?不是,我们只能给结出了苹果的梨树重新概念化为另一种实体存在。

通过以上理解,所以我说本体是永恒不变的,一旦发生变化,本体就不再说原来的本体。

另外本体也是有层次的。例如:个人,人类,哺乳动物,动物,生物……

例如:夸克 构成 中子和质子 构成 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 构成 分子 构成 物质……

本体论知识观

标签: 本体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