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家庭成员小知识

bdqnwqk2年前基础18

1.美国的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培养独立能力 孩子从襁褓时期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二、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

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游玩、学习,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选择。父母决不替孩子多做什么事,最多从旁提醒、参谋。

参与家事决策 美国孩子在家里的确是小主人,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一个孩子的父亲说:“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很重要,等他长大了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公众事务乃至国家大事的决策。

即使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也对维护孩子的独立人格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和谐气氛中了解孩子 许多家庭都有吃饭时及饭后随便聊天的习惯,饭桌上的气氛和谐、幽默、民主,谁也不许打断谁的话,谁都能把心里话倒个一干二净。

还有许多细心的妈妈总在孩子睡觉前去跟孩子谈谈“今天过得怎么样?什么事使你最开心?今天你向老师提了哪些问题?”父母跟孩子说话很客气、和蔼,极少见到疾言厉色的训斥、打骂,父母总是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 多诱导、鼓励,不强制 美国家长大多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压力。

他们的观点是:喜欢学习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为什么非强制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个性。对孩子的游戏和兴趣活动,家长也从不强制孩子,而是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他们说,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下面是一个美国家庭教育事例:美国我们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从我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们父母俩就已经着重考虑孩子学习的培养,因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她未来的事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习的氛围来自多方面,可以这样说,首先我们自己正视学习,每月工资中百分之三十投资于教育,从家庭的学习的空间布置到大人也要有一个不断充电的读书屋。家庭成员中人人参与学习,既要有成效,又要有突破,不求最好,但求完美。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时,我参加了家委会工作。一次开家长会时,老师不提名举例某些孩子在某些智力发展还比较滞后,我有一种感觉,我女儿必定是其中一个,经过回家实际操作,果真如此,对我影响特别深刻,虽然本人在教育工作战线干了十几年,对女儿的智力投资缺乏充分的准备,从那以后,我注重女儿智力的开发,不断灌输学习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让她住上寄宿制幼儿园,通过半年的寄宿生活,她各方面进步比较快,计算能力加强了,还学会了弹钢琴等。

美国根据女儿的智力与能力情况,我们决定让她早进学校大门,虽然在班上年龄最小,我们目标很明显,让她早日适应学校生活,不求在班上数一数二,但求她能跟上班级学习的节拍,但必须让他加倍努力学习。实际上我们已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家本身带头参加学习,读报活动,我们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都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美国其次,学校教育是多方位的,女儿在学校读书时,我们家长时常与学校沟通,共同探讨学校教育,我们时常注重女儿在学校的表现,从女儿身上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配合校方老师共同抓好小学生工作。我深有体会是,女儿在学习思想上有所创新,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开动脑筋,思维能力上有所欠缺。

我们不断让女儿注重此方面的培养,参加学校课外辅导,电脑培训班,家里早已添置电脑,让她时常使用。适当时候,有必要请家教,家教在学习中也是一个补充,可以帮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业,有利于跟上更新知识时代的潮流。

美国再次,社区网络是学习型家庭必要的补充,我女儿时常参加社区各项有益活动,时常到老年活动室走走看看,我们家庭近阶段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它是家庭美德一项主要内容。还参加社会捐款捐物活动,支持居委会工作,搞好邻里团结,不损社会形象,有时帮助社区搞一些工作,让我们家庭都能从我做起,从而促使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古人说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我们时常用一种正气的榜样教育鞭策自己的孩子,让她有一些有益的书籍。总之,进步书籍以及教育意义材料,我们家庭成员一致表示从不吝啬费用的开支,甚至突破必要开支花在学习上,只有这样不断充实家庭学习氛围,最终得益还是我们。

从孩子的成长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加强家校配合,在此,我以自己的体会向家长做个倡议:一、重视对孩子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积支持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二、积极按时参加家长会和活动。

三、积极向学校提工作意见和建议,加强与老师、学校联系,有问题能先与班主任解决,不能解决再逐级反映解决,不要一下子越级反映,这更有利于加强老师与家长关系密切,有利于对孩子管理教育。4、积极配合学校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5、全面推行素质教育,6、使孩子成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7、克服8、片面追求分数第一、智育第一。配合老师进行教学改革,9、家庭作业要适中,10、不11、要加重学生。

2.中美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成员关系 孩子的独立性等方面中西方文化异同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

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

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

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

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

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

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

虽然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仍存在着误区,它甚至成为一种顽疾,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良好素质的形成。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对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将有很好的启发和警醒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相关方面的比较,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启示。我们不能断言美国家庭培养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现代人,但他们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缺乏的。

因此,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实践,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

我们可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中略见一斑: 一般而言,美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以下特点: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他们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一句话,美国孩子的特点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

而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美国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倾向:做事被动、胆怯,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太会“当家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话,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现代社会更能接纳哪一种教育结果呢?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关怀人性的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

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因此,中国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过程比较 从家庭教育的结果反观家庭教育。

3.美国寄宿家庭和睦相处的三个秘诀是什么

对于没有出过国或未曾离家独居的学生而言,特别是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最适合且方便的住宿方式就是美国寄宿家庭。

寄宿家庭的定义是国外的家庭向国际学生开放,接受学生成为他们的家庭成员。学生也将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与他们同吃,同住,一起购物,郊游,参加家庭活动。

美国寄宿家庭服务不仅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为学生了解异地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留学专家介绍,其实并非每一个国外的家庭都可成为寄宿家庭。

这个家庭的成员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犯罪记录,没有不良嗜好,身体健康,诚心接受外国学生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 而且作为家庭寄宿的成员,政府每三个月要进行一次检查。

但近两年随着留学生的增多,留学生与美国寄宿家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那么怎样才能够和你的寄宿家庭和睦相处呢?在寄宿家庭生活的小留学生谈到,在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尊重你的美国寄宿家庭 作为寄宿家庭的一个家庭成员,你有责任保持房间的干净整洁,并遵守这个家庭的规定,可以和寄宿家庭一起合作,帮忙做一些家务。

住在寄宿家庭中,寄宿家庭的成员要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但这并不代表大家之间是"雇佣"关系,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庭的日常活动中去,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要保持房间的干净整洁,大家共进晚餐后一起收拾餐具。

淋浴时节约用水,并且在使用后应保持淋浴室、洗手间的清洁。 二、尽快适应中外的差异 国外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与我们中国有一定的差异的,美国寄宿家庭几乎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中餐,但是他们是愿意为你做你想吃的食物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学生可以尝试与寄宿家庭成员一起做食物,与家庭的成员一起享用,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快乐。 一位小留学生说他经常会做一些简单的中餐请他的寄宿家庭的成员吃,其实有时候即使是煮个面条,他们也吃得很开心。

三、多和美国寄宿家庭沟通 学生要把握在寄宿家庭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沟通越多,学生在语言上及学习成果上取得的进步就越大。

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学生不仅会很快适应新环境,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英语。 融洽的关系对于学生和家庭中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在与美国寄宿家庭相处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或者生活中的小毛病时,一定要与寄宿家庭的人沟通,这样可以让他们清楚的了解你的想法,从而可以避免一些误会,还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口语。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可以找给你办理留学手续的个公司解决或找学校的老师帮忙,尽量不要使矛盾激化。

4.外国家庭教育孩子的事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我们来看看他们一些做法。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国人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英国人的观点。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应该感到愧疚,向社会检讨。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作为父母会悉心照料他们,但不应娇宠、溺爱他们。所以,英国的年轻父母很少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便地爬,随意地玩。总之,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而不是孩子的保护神。所以当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时,英国的父母绝不会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明白,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这一点西方的大部分国家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都不会对小孩娇宠,人们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为的艰难,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意外的困难。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有些公学举世闻名。在这些名牌公学里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学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然而,在公学里读书的富家子弟却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校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在公学里,人们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在英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练,准备许多实际生活的本领,以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钟爱,这种爱强于对孩子的和过分的呵护,这是父母必须做出的一种真爱。

传统是无所不在的,一旦形成传统,习惯就会不问理由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当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为不问其所以然则然的自觉。传统的人文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深深地植根于英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标准和价值所在,也成为他们行为的主导。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那样的统一,以至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按传统办事,按传统的标准去评定孩子的行为。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日子久了,孩子渐渐地就会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别人,要自己去忍耐。时间一长,孩子的坚忍性格会自然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过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5.美国人的家庭教育方式

如果你想减少作为家长的不安并从教育自己有天赋的孩子中获得快乐,那么,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的如下建议可能会使您有所成就。

.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最耐心和老实地作出回答。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安放一个陈列架,孩子可以在上面显示自己制作的东西。

.不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只要这与她的创作活动有关。

.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他玩耍。

.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让孩子作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 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儿。

. 帮助孩子改善他的作业。

. 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们正常交往。

.自己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并留心使孩子照着做。

.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从来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以便他能干自己喜欢的事。

.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 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激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每天都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

.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从来不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教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 详细拟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从不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不存在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让孩子有机会真正自己作决定。

.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发挥孩子具有的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 从来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

.勉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让孩子独立完成它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相信会有积极的最后结果也好。

6.美国留学之美国生活小常识是什么

一、住宿 住宿是所有留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美国大致有以下三种住宿方式: ◆校园学生宿舍:相对安全、便利,但费用高,而且难以保证一定能够安排,排队时间长,管理严格; ◆校外租房:几个同学在校外可以合租房子,相对省钱、省事、更加自由,但是一定要注意选择安全的租住点,安全是首要原则! ◆Homestay:未满18岁的留学生普遍会选择住在Homestay,因为所选家庭都有着良好的信誉,品行端正,很有社会责任感。 TIPS:如果学校提供宿舍,建议住在宿舍里。

因为学校宿舍都有专人管理,并配套有学习室、健身房、洗衣房、便利店等,学习和生活都比较方便。 如果学生选择自行在外租房,应尽量寻找学校附近的房源。

在不得已住在距离学校较远的地方时,应尽量避开治安较差的地区。 一定要认真阅读房屋租赁合同,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如果是选择与别人合租、分租更需要慎重;牢记所在地的地址、安全设施及报警号码; 二、交通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平均每1。

7人就拥有一部汽车。为了出行方便,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考虑购买一部自己的汽车。

1、交通法规 ◆如何申请驾照? 经家长同意,年满16周岁的人员可以提出申请,通过考试后,即可拿到驾照。考试分为笔试和路考两个部分,分为英文/中文试题,主要考的是驾驶员是否能看懂交通标识,先开车后考笔试; TIPS:根据Un1949年签署的公路交通公约,持有大陆驾照可以在美国临时驾车,但不得超过30天。

◆驾车注意事项: ◆不得无照驾驶,更不能持失效甚至伪造的驾照驾驶; ◆醉酒驾车、超速均是重罪; ◆频吃罚单、不购买汽车保险、酒驾、逃逸均可被吊销驾照; ◆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应通过听证会尽力争取保留驾照; ◆不要违规停车、尤其不能超时停车和占用残疾人专用停车位; ◆车内不能存放枪支、棒球棒和酒精类饮料; ◆如果被警车追踪,必须按警察指示靠边停车,双手放在方向盘上,在车内等候盘查,切勿乱动或下车,以免造成误会发生危险。

7.美国家庭成员之间怎么用英语称呼 详细

兄弟姐妹之间则一律直 呼其名。

有时也会听到哥哥弟弟称姐妹们为Sis。对爸爸妈妈的父母统称grandparents。

实在需要说明时,可以说 paternal/maternal grandparents 或grandparents on my mother's side/on my father's side。 另外,常听人称祖母为Nana,同中文的“奶奶”很接近,据说是来自“奶妈”“保姆”(Nanny)一词。

结婚以后,有的家庭鼓励夫妻双方称对方的父母为父母,而有些父母则更愿意让女婿、儿媳直呼其名。据说,这跟家庭的“阶层”有关:一般蓝领阶层家庭似乎愿意让女婿、儿媳称父母;而白领家庭则更愿意保持一定距离。

对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孩子们,一概称Cousin,属于first cousin。而second cousin 是指远房堂兄弟姐妹或远房表兄弟姐妹(即父母的堂表兄弟姐妹的子女),同属一个曾祖父母的血缘关系。

不管多复杂的关系,在美语里,也只能说 “This is my second cousin." 对父母的兄弟姐妹,称Uncle 和Aunt。后面一般都带上他们的名字,比如 Uncle Jim 或Aunt Betty 等。

所以,在美国,别指望同事和朋友的孩子们经常叫你“叔叔、阿姨”。 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观察到的一些例子。

笔者在这里要强调这些观是一般性的,当然仍有个别之变易。 一、个人主义: 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当然包括中国人)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下之中有数点跟它也有关联。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二、隐私权: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

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 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

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 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 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透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 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的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

对留学生来 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 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份人的作风。

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

一般美国人对于捧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藉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

球赛比赛 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 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

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 球迷在赢时欢天喜地(如果你看到开车的人在乱按喇叭,你不用听报告就知道赢球),输时沮丧愤怒,两种结果都是疯狂毕露。

有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更常做些奇怪 的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在发泄情况下,绝大部份的美国人都是很守规矩,不骚扰别人的。

七、公众场合应有的礼数: 美国人通常 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说,就是在戏院也都能噤声欣赏。

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跟这里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都很守秩序, 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无仅有。

开车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规则,例如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尊重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来自较不遵守交通规则 国家的留美学生尤其要特别小心。

八、朋友模式: 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 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另外美国地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 全”,一言不合就尽量避免跟对方碰面,“起落”性比较大。中国人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

九、金钱的运用模式: 中国人通常做的预算都比较保守,而美国的预算则比较接近“极限”,而且往往有消费超过预算的。

国外家庭成员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