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学术圈混出名堂有多难?

bdqnwqk2年前问题16

在中国古代史学界,受制于学科方向划分和学会的组织模式,学术共同体多以断代为单位划分,研究每个断代的学者也就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圈子。

而由于史料情况、研究历程、方法背景迥异,不同断代学术圈的情况其实天差地别,对于刚刚迈入学术圈的年轻学人来说, 从事不同断代的研究,其难度也随之大为不同。 而如若“不幸”选择了唐史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对于新人来说,堪称直接选择了噩梦难度。原因就在于,唐史研究从初生到现在,一直都盛产猛人、大神,他们把能研究的都研究完了,留给新人的空间太小了。

大师云集,研究起点太高 历史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追寻更高。然而如果前人站的太高,不要说想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可能爬都爬不上去。很“不幸”的是,研究唐史的前辈大师云集,使得现代历史学出现以来,唐史研究的起点就很高。

为什么现在中国安心做科研的人越来越少?

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繁重的经济压力。这是先决条件,科研人员也是普通人,也需要成家立业。国内生活经济成本高昂,尤其是房价高、医疗成本高,让科研人员长期陷入相对贫困状态。而国家对于科技研发的一线人员没有给予很好的安顿。对于科研工作,只有先解决经济压力,才能轻装上阵,遵循科研规律和个人兴趣,安安静静的搞科研。这一点像欧美国家就做得很好,只要安安心心做研究,剩下的后顾之忧国家给你解决!

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国是人情社会,是关系社会,尤其是在科研领域这种体制中,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说在国内搞科研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轻则影响你在单位生活工作的融洽度,影响心情;重则影响你申请、运作项目能力。盗取研究成果、各种潜规则、关系户获利等。因此,科研人员每天都要勾心斗角,要捧着上级,搞得每天心里累。

三:繁重的科研琐事。内卷是当下比较火的一个词,这在科研领域尤其恐怖。例如各种的项目申报、各种的总结检查、财务报账难、各类会议多不胜数、繁琐而又需要极其重视……科研人员长年累月与非科研本身创新核心有关的外围工作,消耗了精气神。回首一天的工作内容,全是花在表面功夫上,让科研人员与科研的精髓渐走渐远。

就像自从有了996,很多企业为开始奉行996。原本3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硬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耗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科研有过之而无不及,琐事分散了精力,不能集中精力深度思考,降低了科研品质。

作为中国人,我希望我们的制度更加完善,培养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让他们都能发光发热,从而更好的反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