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教育教学知识
1.学校教科研工作是什么
1。
制定本校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及课题管理办法,做好本校教育科研的宣传发动工作,推动本校群众性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学校的教科研规划和课题管理办法实施前应提交学校行政审查,批准后印发全校教师,并报送上级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备案。
2。 组织本校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及评奖;负责本校课题研究全程管理和指导。
3。 吸收、运用、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并尽快将其转化为教育效益。
4。 指导本校课题承担者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为研究工作的良好运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5。 组织校内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6。 接受上级部门下达的研究任务,协助省、市、区教科研机构对本校各级立项课题进行有效管理。
7。 学校教科研机构(教科室)应大力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在全校教职工中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
同时,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2.如何将科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一、理解教育科研的意义,明确教育科研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从事研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不再以知识储备作为追求目标,而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智力水平为根本目的,因此,现代教师要实现由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必须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改实验和教育教学科研中。
这是时代赋予跨世纪教师的期望和目标。现代教育强烈呼吁教师专业化,其中专业化的的两个主要指标就是:教师要有研究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课题研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试想,假如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像其它专业工作那样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工作方式能像医生一边提供医疗服务,一边进行病例研究那样,一边进行着教育教学服务,一边进行着课例、课题研究,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逐渐有“专业”的声誉和地位,我们也将真正具有教师和研究者双重角色,到那时,教师的职业就会越来越专业化,教书匠的称呼会因此消失,学生因此将得到专业对待,教师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待遇因此将获得,教师也将因此感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和幸福。试想,教师带着全新的理念进入了课堂,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实施教育,用研究的视角教学,用爱心抚育学生,用激情感染学生,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将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教育场景,此时,教育科研就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鲜活的愉悦的,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承载着教师群体共同愿景的事业。
二、培训教育科研理论, 提高教育科研的技能为了揭开了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纱,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校多次对教师进行课题选择和积累材料,整理分析材料等多次培训,有时遇到实际问题,自已本学校组织解决,有时,请进修校和教研室的教师进行指导,其中王良教师的课题指导工作从2004年就开始了。实践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广大教师的研究都源于缤纷的教育实践,是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独特认识,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教师们所选择的课题基于自身教育实践的困惑和问题,而每一个研究个体,研究环境又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突显了个性风采,他们自身教育教学服务,为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了独特的引领价作用。
培训本着研训结合,以研促训的原则,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水平,下面就以一次培训活动为例,说一下我们培训的思路:2010年寒假的教研工作,首先由班子成员进行专题研究,然后由李校长亲自起草了研究题纲:(一)学情分析(二)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三)目标在达成的手段和方法在期末总结大会上,李校长结合试卷分析,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作了研究之后,提出教师应在假期学习和研究,全面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能力。具体作法是全面了解学生,在假期作好家访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困难,开学为学生设计好培养方案;钻研下一学期所教的教材及课程标准,了解所教的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充分的掌握之后,预测在每个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与学会有哪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深刻反思以往的教学,在学习中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已的研究成果,开学来时行小组交流。
具体任务:1.分析学情:(按年级分析学生人数,优秀生人数及优秀率,及格人数及格率,考虑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问题学生,有潜力的学生。从整体一看,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现阶段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而实际水平怎样,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思想品质状况)2.自学教材、3.学习课标、4.确立目标,5.形成教学方案。
2011年2月24日教师们早早来到学校,学校集会对研究的程序做了全面的部署。学校领导亲自检查了教师在寒假的学习研究成果,并深入到每个教研小组参加了历时一天的研究。
这次活动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学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工作的中心,一切工作和研究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展开;教师对课程标准又了更新的了解和把握,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有了驾驭教材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能力;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面对每个知识点,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可能出现的矛盾有了一定的预测,并把它们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假期自已都设计了解决的方法。在集体研究过程中,组长先把问题提炼出来,形成一个问题串,然后逐一解决。
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方法,由备课组组长进行整理,形成了本学科的教学方案,这个方案回答了在新学期我们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样的样的效果。经过再次。
3.如何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育科研,也要以教师为本。
过去,由于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认识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科研意识。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十分活跃,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明显增强,一个普及性、群众性教育科研局面已经形成。
但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基础素质相对薄弱,科研能力尚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科研的有效推进,若不及时引导,必将挫伤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内部的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点是逐步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呢? 有以下几条途径。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强化科研意识,把教育科研内化为教师的精神需求,这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中国教育的实践和当今教育的发展都表明,没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只有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实验探索、理论论证和开拓创新的先导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
所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并对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我们要了解到当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逐步认识到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转变观念,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这两块领地里存在着分工:从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是那些专门研究人员,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则是第一线的教师,这就使得中小学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
他们认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脱离实践”的专家们的事情,他们不能“越俎代疱”。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不开展必要的教育科研,使得许多好的教育经验自生自灭,得不到及时总结,多种多样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脱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往往显得高深莫测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脱离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长期囿于低层次经验摸索,有些甚至常年在原地绕圈子,教育质量提高缓慢,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屡见不鲜,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在认识上把教育科研看作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育科研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使教师增强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确立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针对这种想法,就必须在确立科研意识上下功夫,消除对教育科研的模糊认识,确立科研就在身边的意识。
教师身在教育第一线,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这就为科研课题的选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在教学第一线,所以进行教育调查、组织教育实验就十分便利;也正因为在教育第一线,所以就更容易将自己的研究落实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投身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尽快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订购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杂志,阅读自学,扩大视野。
2、注重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这使中小教师形成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加强学习,确保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科学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直接原因。由社会经验总结成的概念和理论较之个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的经验要丰富得多,广泛得多,对现实的反映也深刻、全面、完善得多。
教师欲求得对教育活动的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仅有感性的、实在的、具体的教育活动的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才可以获得关于教育现实的复杂的完整的有意识的印象,才可以丰富和完善个人经验。首先,教育科研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需要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
人们对教学的认识,较早和较快地用的是关于认识论的思想。教学论在不断发展、深化,这种发展是得力于方法论的改进。
教学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条基本途径,自然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这就涉及到伦理学问题。教师教学实践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学是一门艺术,看来,教学与美学也挂起钩来……。
其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
4.学的校教科研与教研的区别
学校教育科研与教研的区别及联系(转载)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重视。
然而,在与基层学校的接触中,笔者深深感受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的教研与科研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清,视教研为科研,把教研与科研混为一谈。 为正确区分这两种活动的基本属性,廓清部分领导、教师的模糊认识,正确理解、把握教育科研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现就学校教研与科研的区别和联系阐述如下: 一、教研和科研的区别 (一)研究的范围不同。
教育科研的范畴很广,包括了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及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它不仅要进行宏观研究,还要进行微观研究;不仅要进行理论的研究,还要进行实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教育内部的问题,还要研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不仅要研究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还要进行国际间的教育比较;不仅要研究教育的现状,还要研究教育的历史,预测和规划教育的未来和发展。
它包含教研,而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它只是教育科研的一个方面。 (二)研究的要求不同。
教育科研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客观性及最大限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要把握教育现象的内部、外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揭示教育的本质,探求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运用严格的科学方法。
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教学研究经常以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为基础,所依据的材料没有教育科学研究那样严密。
同时在研究中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就不一定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研究的过程不同。
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完整的过程,它包括课题的确定、立项、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实验研究、做出科学的结论、撰写研究报告、专题论文或著作、组织成果鉴定,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检验等过程。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则不需要这样严密的系统的进行。
(四)研究的周期不同。教育科研一般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
各类课题研究的时间也有不同,一般性课题,常常需要2~3年或5年的研究时间,重大课题一般需要5~10年或10年以上的研究时间。因此教育科研存在着研究周期长、形成研究成果较慢、研究手段多样、研究方式多元的特点: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则不具备上述特点。
(五)研究的成果价值不同。教育科研的成果必须具有规律性和创造性,它必须是从个别的偶然的表面现象中获得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
是反映共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的知识。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而一般的教研成果则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其普遍性和应用价值因之受到一定限制,不一定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 教学研究是实用性的教育研究活动,而教育科研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研究。
二、教研与科研的联系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相同的。教研与科研都是为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
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很多相同的,如:观察、测量、统计等。 (二)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指导和帮助教研提高研究水平。
由于教学研究侧重于应用方面,又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所以,它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来源。是教育科研的载体和依托,是教育科研重要经验基础。
教研为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素材,但又需要科研的帮助和指导,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具有应用价值。 (三)教研扩大了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
推广普及科研成果是教研的任务,即使是最好的科研成果,它也只有潜在的价值,要使这一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必须依赖教研。 (四)科研工作促进教研质量的提高。
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才会对教育实践中的事物、现象理解得更深。 同时教研质量的提高又为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教研与科研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从事研究活动的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附: 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 卓越的大学教师既是教书能手又是科研能手。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任务。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正如《礼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以科研促教学。
教师要想把书教好,必须严谨治学,知识渊博。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胜任教师职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从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和大学教育的特点来看,大学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因为今天大学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变异性是最强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知识,对所教学科有透彻的了解,又要博采相关知识。
科研是大学教师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对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
5.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音乐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讨与分析: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 三、广博的知识体系 四、综合能力 五、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材。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1)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感知,***要有饱满的情绪,欣赏要有浓厚的兴趣,只有教师本身受感动,才能引导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
如著名音乐教育家缪裴言,虽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但却非常热爱和喜欢音乐教育事业。他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都缘于他对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懈努力,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勤于耕耘,因此成绩卓著,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动力,也不可能胜任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2)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当然,这种爱并不是顺从、溺爱,教师的爱体现在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信任、尊重、期望和正确的评价上,它要求教师彻底抛弃只教书不教人,以师为中心的旧观念,而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 所以,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迅速进入角色,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和会学的能力。
(3)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言传身教”,示范性极强。 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地位。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
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主张和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且身体力行。 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西汉时期教育家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近代,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
教师只有自己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二、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在中小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
“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
“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
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从而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音乐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艺术,它不像图画呈现的是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一种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引起联想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 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新课标》改变了原先以“***、音乐知识与欣赏”为主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以“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为主的新的内容标准。所以,原来那种能“弹琴、***”就能当音乐老师的观点是片面的。
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原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逐渐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 教师单一的技能是不能满足学生日益膨胀的音乐需求,同时,一名音乐教师也绝不只是上好课就完事了,他们的任务还在于课外艺术实践及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操。
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在具备扎实的“唱、弹、跳”的专业技能之外,通过自学、培训的方式,努力去。
6.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47
一、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科学与艺术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教师努力让自己成为“杂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就是自己的影子;教学之最高境界,就是在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学艺术,自成一脉。我们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教学艺术。二、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把握好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它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
2、要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我们还要有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的理念。学生是一个个个体,他们之间肯定存在差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们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
三、更新观念,转变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其次要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四、加强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水平
反思是以自己的职业活动做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教学前反思具有预测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分析能力。
7.
你好,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深化对自然的理解,寻求其规律,容不得半点主观。 这就是求真。
如何尽快提高人们的智能,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从科学诞生到现在,科学得到了高度的尊敬。
显然,人们普遍持有这样一种信念,即科学及其方法具有某种特殊的东西。但是,如果科学真有什么特殊的东西的话,那么是什么呢?这种据称能导致特别有价值或特别的可靠的结果的“科学方法”是什么呢?本书作者从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出发,进而从归纳主义、实证主义、否证主义、库恩的范式、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科学理论、贝叶斯方法、新实验主义等等做了一种正反面的详细介绍,试图来说明科学究竟是什么。
个人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被称之为科学首先取决于人们的认同。人在判断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否定。
而这种判断是被称之为科学的方法的结果。所以我认为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为科学研究寻找真正的研究方法,而这种研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被认为是可学的研究方法,应用这种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也被称为科学研究。
有了这个标准就可以区分出科学与伪科学,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大家可以根据普遍认同的方法对某一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丰富人们的知识。 正是由于人们知识在不断丰富,科学研究要继续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变得更加困难。
而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第二个真正意义。 所以被称为科学的东西现在在悄然发生变化。
学科在何种程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就成了一个决定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由于大家都是社会人,社会科学提出的很多理论很难获得大家一致的认同,所以自然科学是科学研究,而社会科学是科学研究就有争论。
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加复杂,人的因素少,可重复性好,故大家相信它才是科学的。 当然自然科学的实用性是不用多说的,这是它的研究意义。
社会科学同样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是我认为社会科学中很大一部分是“建构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不完全是物质的。
人们研究创造了知识,通过知识去构建社会,制度、习俗等等,而这些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 为此,人的行为很大部分是前期知识的构建,故表现出规律。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我认为社会科学的规律是认为创造的,是可变,它随着知识的积累或人们认同的变化就会发生变化。为此,也就可以得出社会科学研究的真正的意义是构建科学知识,使得形成人们形成共识。
而要提出一种“共识”是非常困难,因为人们接受知识或者吸收知识的点是不一样。所以在社会科学中公认的大师很少,很难,需要积淀。
被误解不是科学也很正常。但是我认为恰恰是这点才确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