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问题————教材推荐
自学总用中文教材比较好,推荐新东方的指定教材《走遍法国》,通俗易懂
学术报告 中对语言有什么要求
要有专业性,不论是哪方面的学术,都要有深度、讲出新意、让听众有所获。还要有“通俗性”,把深奥的学术问题,讲清楚,讲得很多人都能听懂,这就要求我们的语言功夫,可以借鉴一些伟人的做法,比如打比喻,就像领导人说一个国家的道路利不利于一个国家,提出了“鞋子论”。又比如总设计师提出的“黑猫白猫论”。还可以借用日常的事例贴切的讲学术问题。还可以用俗语、歇后语之类。还可适当的用些幽默、故事之类。总之,要做到深入浅出。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 )?
生物起源说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生物起源说
「日本女学术新星自杀:大学要的只是廉价劳动力」反映了哪些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倾向于对这位学者的同情。的确,作为学术领域的新星,骤然而逝确实令人惋惜,这既有日本高校改革带来的必然弊端;同时也不可否认“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心理脆弱性。
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法人化改革以来,高校的改革也陆续被纳入到视野之中。核心就是要打破老师的“铁饭碗”,刺激他们的竞争和研究能力,特别是许多国立大学的法人化改革。
从此之后,一个最明显的趋势是,终身制的老师越来越少,聘用制的老师越来越多,其中既有“非常勤”的老师,也有所谓的兼职教师。好位子自然都被老资格的教师把持着,新入职的老师只能签几年的短合同,开始艰苦的“常任轨”征程,很多人在这个期间被耗尽了耐心和精力。说实话,这个制度本身是向欧美学习,但实践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
这些人说是“老师”,更像是变相的“博士后”,要承担许多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时间到了就得拍拍屁股走人,继续找下家。所以,很多日本年轻人的研究生涯是在这种惶恐和不确定性之中度过的。
不仅是日本,国内目前推进的高校改革,也在往这个方向走,国内本土化的说法是“非升即走”,不少青椒确实压力山大。
但转念一想,除了所谓的体制内工作外,大部分工作不都是聘用合同制吗?受的是劳动法的保护。但对日本人来说,大学老师的地位非常高,过去又被称作“教育公务员”,受的是公务员法的管理。所以,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和脆弱,某种程度也来自于自身的“自傲”和“优越感”,受不得一点委屈。这也是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矛盾的地方,心理和脸皮比纸还薄。
打破教育的“铁饭碗”,肯定是一个既定的历史进程。关键是如何保持平衡,在鼓励竞争的同时,给予某种稳定的预期。这不单对于教师群体,对各行各业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