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的建构
1.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1、总体来说,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习惯,自己效率比较高的方式及自己的时间,自己拥有及计划拥有的知识列出计划,然后来进行梳理。就像整理自己的书架一样,逐步分解到各细小类别。
2、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个人拥有的资源和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体系。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实现方式:
1、方法——学习和培训
没参加工作的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公司组织的内部培训也是一种学习。就交互设计的学习来说,阅读相关书籍很很好的方法。比如《don't make me think》、《交互设计之路》 《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等等。培训来说,现在行业内有很多优秀的组织,比如UCD China 、IxDC 、UPA 等等,都是良好的学习平台。
2、环境——人际网络
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跟同事聊天,经常会料到工作内容,彼此的交流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不管现在的专家们怎样的言比称“信息爆炸”,这一切都无法代替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到的内容。因为在人际关系中能能够学到其他地方学不到的知识—隐形知识,随着结交圈子的提高,可能获取到的知识就更优质。并且在交流中,沟通是双向的,在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中,还能够强化知识的获取。
3、自我知识框架的建立和整理
需要从我的角度出发,比如筛选那些不属于我需要的。比如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无数的地产广告,无数的政治新闻,快速选出我要的其余的忽视。 每天在路上我用iPad 或者 手机 看书 看我想获得的知识。
1)读过的书,尽可能做成笔记或导图,笔记放在OneNote里。导图放在MindManage里
2)针对不同的主题,建立思维导图,尽量提练重点,然后在Note或分支中加下注释或出处。
3)定期整理和汇总,不段调整分支和整体结构。
4)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做成PPT或写文章,能把所关注的问题,用自己的话给清楚表达出来
5)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4、其他资料补充
如果学习的东西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
1)还需要建立自己的专业名词字典
2)做资料收集工作,定期整理
3)针对特定大量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杂志和相关资料,提练重点
4)会记录所有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心得
5)把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单独记录,定期总结和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注意各章节或单元中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是以文选为框架,单元为结构来编写的。“语”及“文”的基础知识散落在篇章文字中,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只是整个教学系列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绝非孤立的存在。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单纯着重对一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
不仅教师本身的文化视野和学术研究受限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仅能对文章做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不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当然也就谈不上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我们只有将着一环一眼放到宏观和系列中去观照,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相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对整体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所以建立起知识的坐标轴,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也极为可行。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呢?怎样把所学的每一点串起来,每一环扣起来呢?我在日常的教学构成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摸索,仅以主题阅读教学为例。
我在阅读教学时,有意识的将教材中某些有着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归纳拓展,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主题的共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这不仅是学生对文本的整合和深化,更是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的深入思考,同时构建与这一主题相关的知识体系,有助于调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矛盾。
“语文课不是从无到有地教,而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语文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他的语文能力。”下面以具体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初探中国士人格”主题研究 在上海新教材试验本高二有这样一些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陈情表》(李密)、《训俭示康》(司马光)、《自表后主》(诸葛亮)、《<新序>二则》(刘向)、《<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去私》第一阶段:师生共同读文本。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二阶段:梳理整合这些文本,进行主题研究。本书中我们学习了一系列讲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文章,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这些文章的任务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士。
士在中国社会是一个独特的阶层,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他们大都是配角,但在中华文化大舞台上,他们是主角,因而人们后来将士统称为知识分子,正因为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因而通过解读他们,我们将一观中华民族典型人格之大略。请分析每篇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及这种精神的价值。
第三阶段:学生尝试撰写小专题的文章,制作成幻灯片,在班级主讲并交流。学生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士阶层的历史流变》(张杵易)、《士人格的典型特征》(汪徐亮)、《士人格在现代社会的遭遇》(孙昊炯)。
这些文章梳理了士阶层的组成和历史流变,介绍了从商到春秋战国到汉到三国再到魏晋后士阶层的组成。结合课文精辟分析了士人格的典型特征是忠于朝、孝于父、信于友、安于贫、乐于道、归于山、隐于市。
又谈到了士人格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尴尬,体现出对社会观照的视角,对文化的忧思。对于高中的学生,我们并不能要求他们能够旁征博引,深刻阐述,但可以引导他们的思考变得厚重,通过对这一系列文章的拓展研读,他们对士人格的理解认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
事实上,他们的表现令我惊叹。案例二:“解读文人的山水意识”主题研究 在上海新教材试验本高一第一册第六单元主题为诸子说水,其中有《秋水》《江水三峡》《前赤壁赋》《与朱元思书》《愚溪诗序》《诸子说水》等文章;高二第一册第六单元主题为诸子喻山,其中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游雁荡记》《游黄山记》等文章。
第一阶段:师生共同读文本。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二阶段:梳理整合这些文本,进行主题研究。在中学阶段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山水的诗文,古人所言“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文人们将情感寄寓于山水中,山水成了古代文人的生命绿色。解读文人的这份山水情结将成为我们读懂山水诗文的一个突破口。
下发整理的中学教材中关于山水的诗文材料,请学生按照作者传递的情感给这些诗文分类,总结通过哪些方法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在哪些方面体会到了作品的美丽。(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感,感悟其抒发的人生情怀以及文人的人格追求,试图引起学生对文人与山水更多更深的思考。
同时使知识更系统化,指导学生学习山水诗文的阅读方法,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第三阶段:通过专题研究课交流总结。古代文人在山水诗文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有:热爱、赞美山水之情;忧伤、孤独之情;释怀、旷达之情;自得、满足之感。
品读作者情感的方法:知人论世、景物特征、结合文人的性格、文人的遭遇及审美趣味。初步鉴赏诗歌的方法:诗歌有哪些常见的表达技巧、常见意象与意境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到十二年级(高三)结束时学生有文学鉴赏水平,能感受和体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及表现手法。
3.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二:笔记的要求:能把书中的框架和重点都展现出来或者你用一页纸能把重点说清楚,就算合格。
第一步来说理清结构,归纳重点。第二步是舍弃对自己无用的部分,第三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有时会把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 第四步用自己的话从新表达出来,第五步是实践,然后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不断重复这几步二、建立初步框架1、读过的书,尽可能做成笔记或导图,笔记放在OneNote里。导图放在MindManage里2、针对不同的主题,建立思维导图,尽量提练重点,然后在Note或分支中加下注释或出处。
3、定期整理和汇总,不段调整分支和整体结构。4、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做成PPT或写文章,能把所关注的问题,用自己的话给清楚表达出来5、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三、资料补充如果学习的东西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1、还需要建立自己的专业名词字典2、做资料收集工作,定期整理3、针对特定大量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杂志和相关资料,提练重点4、会记录所有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心得5、把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单独记录,定期总结和分析当你完全按照这种方式,针对某方面积累几个月或一、二年,基本上可以冒充一下专家,而且业内人很难挑出毛病上面所的说东西比较宏观,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说到。如果目标的制定,建立或加入圈子,合作性学习、更有效的实践、辅助技能的锻炼、资料搜索、分类、重复阅读、阅读技巧、有效的记录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