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是东夷人吗?周武王伐纣之前,纣王东征是不是在打内战?
东夷和华夏(炎黄)、苗蛮(三苗)是上古中国三大部落联盟。这里有必要从尧舜禹时代起,回顾一些他们之间对抗和融合的历史,也即是华夏族、汉族的诞生史。
尧舜禹时期三大部落联盟关系简史东夷是夏商和更早时期祖居在东部山东和江淮流域一带的夷人部落的总称。古夷人有许多种,有九夷之说。商人祖先契(xiè)就是东夷的部落首领。
炎帝黄帝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尧、舜、禹也先后后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三苗最早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因不断侵扰其他氏族,尧时曾将其打败,把部分三苗迁往“三危”(今甘肃一带)。
东夷的一些氏族很早就融入中原文化圈,开始与华夏部落融合。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秦人祖先)和皋陶在舜时就在华夏部落联盟中担任职务,大禹时伯益、皋陶和商祖契都曾协助其治水。皋陶专掌刑法,曾做出规定:各部落氏族如不听从禹号令治水,就要予以惩办。
三苗部落也参加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但成功后没有像其他部落一样论功受赏,因而再次叛乱。大禹接替舜任华夏联盟首领后,经过准备,南伐三苗。大禹也曾想联合东夷部落共同出兵,但东夷与三苗世代保持姻亲关系,不愿响应。大禹依靠亲自训练的士兵“执干戚舞”,大获而胜。
禹伐三苗也成功实现了开疆拓土,势力到达江淮流域,树立了广域的王权,北方和东夷的部落也纷纷表示愿意归顺,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因治水有功,契被封在商(河南商丘)。因皋陶最贤,大禹在位时曾准备推荐皋陶为接班人,但皋陶死得早,大禹封其后代于英(河南固始)和六(安徽六安)。后来又定伯益为继承人,最终被禹之子启夺位。
这说明在国家形成前的举贤禅让时代,先民并没有强烈的种部落出身观念。
夏朝东夷关系简史羿是尧时东夷族中一个大部落的酋长,在东夷有较高威望,在大禹时期受封在鉏(chú,今河南濮阳西南)。其族人祖传射箭技术。
启之后,其子太康继位,只知盘游打猎,终于滋生祸端。羿的后代后羿此时为有穹氏国方伯,箭法也非常出众,趁太康在洛水之南打猎,一举占领其都城斟鄩。但后羿也是不思善政、只知享乐之徒,后来他的一个下属—来自东夷寒国(今潍坊寒亭)的阴谋家寒浞(zhuó)将其谋害,篡其王位、霸其妻妾。
而夏王太康流亡阳夏(今周口太康县,恒大许家印故里)并死在那里。之后经过其弟仲康、仲康之子相、相之子少康三代人努力,终于灭寒浞,返故都,实现中兴。
少康即位后,曾任命契的五世孙—商侯冥为水正,负责治水事宜。冥身先士卒,消除水患,20多年奋斗在治水一线,最终不慎被淹死,是我国古代与大禹一样的一位治水英雄。
根据《竹书纪年》,少康继位初年,与东夷的关系仍然比较敌对,只有“方夷来宾”。
少康准备征伐东夷,未实施而病死。其子杼继位后继承父王遗志东征,彻底征服了河南东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的夷人部落,一直打到东至大海。东夷三寿部落献上九尾白狐,部众皆以为是祥瑞之兆。
其后在芬、芒、泄几位夏王在位期间,东夷均臣服于王朝,与华夏族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发展,泄还将九夷都加封为诸侯。
夏朝从孔甲起,政务开始衰微,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到荒淫无道的夏桀继位,已经发展到天怒人怨的地步。这时商国已经发展壮大起来,首领汤好行仁义,有德有为。经过20多年的经营征伐,纵横捭阖,顺天应人,灭夏建商。
辅助商汤灭夏的两位贤相,左相仲虺( huī)出身奴隶主,祖上世代在夏朝为官。右相伊尹出身是有莘氏国(今开封祥符区陈留镇)的奴隶,有莘氏是夏禹后裔建立的一个姒姓方国,商汤也娶有莘氏女为妻。
华夏族和东夷族开始融合进程之后,相同或不同氏族、部落集团的背景是决定各方国、民众、人物政治取向的一个因素,如相就得到同姓的斟鄩氏和斟灌氏的支持。但绝不是唯一的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商朝东夷关系简史商人本出东夷,“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 · 商颂》),简狄吞玄鸟(燕子)卵生契与女修吞玄鸟卵生秦人先祖大业一样,都是东夷部落崇拜鸟图腾的反映。商族自契封居商地后到商汤灭夏,也曾多次迁徙。
商朝前期曾建都于偃师(偃师商城)、郑州(郑州商城)一带。与源出同一部落有关,商王朝前期与东夷方国的关系一直比较稳定,主要的威胁是北方的土方、西北方的贡方、西方的羌方。东夷族的一些人才也优先得到任用,如太戊时任用擅长造车的仲衍为车正,这个仲衍是前面提到的大业后人,也是后来秦国和赵国王族的共同祖先。
商中期从仲丁起由于内外矛盾,开始频繁迁都。河亶甲所迁的都城相(安阳内黄县),祖乙、祖辛、沃甲、祖丁的都城庇( bì,济宁鱼台县),南庚、阳甲的都城奄(曲阜),都在东夷的传统地理范围内。
盘庚迁殷后,政治上稳定度得以提升。他的侄子武丁时期,开始征伐四方。根据甲骨文资料,此时用兵主要还是一贯骚扰商王朝的贡方、土方和华夏族近亲的羌方 (西羌又名西戎,与夏、周两族都有族源关系)。对羌方的俘虏尤其残忍,很多被用作人牲。偶尔也见武丁、妇好、侯告征夷方的甲骨卜辞,但规模都较小,而且从未发现夷人俘虏的人牲记载。
祖甲、武乙时期,山西中南部的旨方、羊方等方国叛乱,羌方也一直未征服,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对外作战对象。后来周族崛起,充当了商王朝西部平乱的任务,并通过这一过程做大,直至文丁囚禁季历致其死亡,商周关系恶化。
此时东夷族中的人方(淮河中下游一带)及盂方(商丘睢县)、林方(蚌埠凤阳)先后叛商,东部进入多事之秋,这与商王朝政治上日益荒废腐败、方国长期积怨有直接的关系,帝乙征人方之前为避免两面受敌,主动缓和与周的矛盾,将漂亮的妹妹嫁给周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小邦周”娶到“大邑商”来的美貌公主,是周人很有面子的一件事。
在帝乙平叛人方、盂方取得胜利的战争中,随军出征的另一东夷方国攸侯喜也立下功劳,攸在今商丘永城和安徽宿州一带。五年后,人方再叛,帝乙再次出征平定。
商纣王即位后,更加荒淫无道,为筹集供其淫乐的开支,加重税负和诸侯国贡负,但此时能按期进贡的属国都已不多,纣王于是下令召集各诸侯在黎(山西长治黎城)举行“大蒐(sōu)”,即阅兵,实为用武力威逼方国每年增加到两次进贡。不料东夷族首领不等散会就逃回去,拒贡叛商。
纣王随后几年对东夷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动用了大象战队,最终降服人方等地的夷人。
为了防止东夷再次反叛,纣将大批商军留在东夷地区长年驻守,直至武王经过多年准备一举攻商时,商军仍滞留东夷,临时拼凑的奴隶部队又前徒倒戈,纣王走向末日。
所以《左传》中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与其祖先部族的反目为敌也最终导致殷商王朝的覆灭。
虽然包括商汤在内的商王源于东夷,但建立商朝后已经取得广域王权,纣王与东夷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以说是商王朝内部战争,而不适合说成东夷族内战。
周初东夷关系简史周朝建立后,武王和周公没有杀戮殷商遗民,相反封纣之子武庚为商侯,留在商都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同时封武王之弟姬鲜于管(郑州管城区)、姬度于蔡(驻马店上蔡县)、姬处于霍(临汾霍州)负责监视武庚和殷商遗民。
武王之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引起管叔等不满,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霍叔三监,助纣为虐的蜚廉、恶来等遗臣(车正仲衍之后,秦人之祖),伙同本属东夷的徐、奄、薄谷、熊、盈等殷商旧属国,发动武装叛乱。周公率兵三年才彻底平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等人。
平乱之后周公、成王将东方的土地分封给亲戚和功臣,如:
周公之子伯禽封于奄,即后来的鲁国,鲁国后来继续为平定淮夷、徐戎做出贡献;
太公姜子牙从吕(河南南阳)迁封于薄谷,获其土地人口,即后来的齐国;
武王、周公之弟康叔封于商纣旧都朝歌,即后来的卫国;
在殷人中有一定威望的纣王庶兄微子启封于商(商丘),统治一部分遗民,即后来的宋国......
很多商人和商朝奴隶也被划归到这些诸侯国和其他地方,如:
蜚廉及其族人被迁往邾(甘肃天水甘谷县),后来一步步发展成强大的秦国;
康叔的卫国得到“殷民七族”,包括专擅陶工、旗工、马缨工、釜工、篱笆工等手工艺氏族;
唐叔虞的唐国(即后来的晋国)获得殷人奴隶“怀姓九宗“;
伯禽的鲁国获得“殷民六族”,也包括绳工、酒器工等专门的氏族。
这些举措肢解了东夷部族的反周势力,同时大大促进了东西文化、生产技术的交流。这个时间以后,东夷部落与华夏部落走向彻底融合,诞生了后来的华夏族。
至于苗蛮,构成源出华夏部落的祝融后代建立之楚国统治区域的主要居民,秦灭六国后才完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