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气的知识
1.有关空气的知识
释义:①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②气氛:学习~浓厚ㄧ不要人为地制造紧张~.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就是我们周围的气体.我们看不到它,也品尝不到它的味道,但是在刮风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感觉到空气的流动.在0摄氏度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 Pa)空气密度为1.293g/L 空气的状态: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空气作为混合气体,在定压下冷凝时温度连续降低,如在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空气于81.7K(露点)开始冷凝,温度降低到78.9K(泡点)时全部转变为饱和液体.这是由于高沸点组分(氧、氩)开始冷凝较多,而低沸点组分(氧)到过程终了才较多地冷凝. 空气的成分: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空气的分层:空气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达到数千千米.这一层厚厚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几个不同的层,这几个气层其实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我们生活在最下面的一层(即对流层)中.在同温层,空气要稀薄的多,这里有一种叫做“臭氧”(氧气的一种)的气体,它可以吸收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同温层的上面是电离层,这里有一层被称为离子的带电微粒.电离层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将无线电波反射到世界各地.若不考虑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各种碳氢化合物,则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气平均组成保持恒定值.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在更高的高空,空气的组成随高度而变,且明显地同每天的时间及太阳活动有关. “沉重”的空气:空气并非没有重量——一桶空气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本书中两页纸的重量.大气层中的空气始终给我们以压力,这种压力被称为大气压,我们人体每平方厘米上大约要承受一千克的重量.因为我们体内也有空气,这种压力体内外相等,所以,大气的压力才不会将我们压垮.生命赖以生存的空气:由于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气集中在离地面平均为十五公里的范围里.这一空气层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很大.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工业的发展,向空气排放了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使空气里增加了有害成分.当空气里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某些物质,又会使人的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必须大力防止空气的污染. 排放到空气里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粉尘类(如炭粒等),金属尘类(如铁、铝等),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量较多、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是煤、石油在燃烧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汽车开动时排出的.从全球估计,一氧化碳的排出量超过二氧化硫的排。
2.关于空气的小知识
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
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在0摄氏度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 Pa)空气密度为1.293g/L 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
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作为混合气体,在定压下冷凝时温度连续降低,如在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空气于81.7K(露点)开始冷凝,温度降低到78.9K(泡点)时全部转变为饱和液体。
这是由于高沸点组分(氧、氩)开始冷凝较多,而低沸点组分(氧)到过程终了才较多地冷凝。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
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
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
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
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
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
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
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
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3.有关空气的知识
释义:①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②气氛:学习~浓厚ㄧ不要人为地制造紧张~.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就是我们周围的气体.我们看不到它,也品尝不到它的味道,但是在刮风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感觉到空气的流动.在0摄氏度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 Pa)空气密度为1.293g/L 空气的状态: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空气作为混合气体,在定压下冷凝时温度连续降低,如在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空气于81.7K(露点)开始冷凝,温度降低到78.9K(泡点)时全部转变为饱和液体.这是由于高沸点组分(氧、氩)开始冷凝较多,而低沸点组分(氧)到过程终了才较多地冷凝. 空气的成分: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空气的分层:空气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达到数千千米.这一层厚厚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几个不同的层,这几个气层其实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我们生活在最下面的一层(即对流层)中.在同温层,空气要稀薄的多,这里有一种叫做“臭氧”(氧气的一种)的气体,它可以吸收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同温层的上面是电离层,这里有一层被称为离子的带电微粒.电离层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将无线电波反射到世界各地.若不考虑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各种碳氢化合物,则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气平均组成保持恒定值.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在更高的高空,空气的组成随高度而变,且明显地同每天的时间及太阳活动有关. “沉重”的空气:空气并非没有重量——一桶空气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本书中两页纸的重量.大气层中的空气始终给我们以压力,这种压力被称为大气压,我们人体每平方厘米上大约要承受一千克的重量.因为我们体内也有空气,这种压力体内外相等,所以,大气的压力才不会将我们压垮.生命赖以生存的空气:由于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气集中在离地面平均为十五公里的范围里.这一空气层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很大.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工业的发展,向空气排放了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使空气里增加了有害成分.当空气里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某些物质,又会使人的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必须大力防止空气的污染. 排放到空气里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粉尘类(如炭粒等),金属尘类(如铁、铝等),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量较多、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是煤、石油在燃烧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汽车开动时排出的.从全球估计,一氧化碳的排出量超过二氧化硫的排。
4.关于空气的小知识
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
在0摄氏度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 Pa)空气密度为1.293g/L
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作为混合气体,在定压下冷凝时温度连续降低,如在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空气于81.7K(露点)开始冷凝,温度降低到78.9K(泡点)时全部转变为饱和液体。这是由于高沸点组分(氧、氩)开始冷凝较多,而低沸点组分(氧)到过程终了才较多地冷凝。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5.有关空气的资料
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它主要由 78%的氮气、21%氧气、0.94%的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空气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达到数千千米。这一层厚厚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层。
在自然状态下空气是无味无臭的。
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所有需氧生物来说是必须的。所有动物都需要呼吸氧气。此外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碳的来源。
空气是地球上的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离不开空气;大气层可以使地球上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没有大气层,白天温度会很高,而夜间温度会很低;臭氧层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大气层可以阻止来自太空的高能粒子过多地进入地球,阻止陨石撞击地球,因为陨石与大气摩擦时既可以减速又可以燃烧;风、云、雨、雪的形成都离不开大气;声音的传播要利用空气;降落伞、减速伞和飞机也都利用了空气的作用力;一些机器要利用压缩空气进行工作。
6.有关空气的资料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
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
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
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
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
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7.关于空气的小知识,雾霾天气的危害
如何应对雾霾天气?
1尽量少出门:由于雾霾天气中存在着大小颗粒物,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颗粒物进入身体后会粘附在呼吸道,造成支气管炎,咽炎。尤其是抵抗力相对比较弱的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更应该减少出行,或户外运动时应戴口罩防护身体。
2晨练应限制:有很多人比较习惯晨练,其实这对于人体来讲,时间并不是很正确,由于早晨处于空气交换环境,空气质量很差,尤其是雾霾天气,呼吸道容易受到刺激,在锻炼时容易诱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
3 做好个人卫生,出门后进入室内要洗脸,漱口,换掉外出时穿的衣服去掉污染的残留
4饮食方面有讲究:
A多喝水,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
B饮食上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对于冬季爱吃火锅的人群应尽量较少。
C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银耳,梨,柿子,百合,萝卜,荸荠等润肺食品。
PM2.5主要成分是元素氮,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等,其它的还包括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镉,铜等主要源自于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虽然自燃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是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比如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焚烧垃圾,道路粉尘,工业污染,森林火灾,花粉细菌等等。
天空雾霾是如何出现的?
其实日常空气中的大小颗粒物都会降低日常的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大的颗粒物,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能见度降低了我们看东西的时候就会受到阻碍,出现模糊,视物不清等等,还会阻碍光的照射。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颗粒物易被鼻腔,咽喉,气管拦截,或者通过绒毛的运动将其排除体外,但是由于PM2.5是细小颗粒物,一旦被人从呼吸道吸入,就会沉积于人的肺泡,而后溶解进去血液,造成血液中毒,很容易达到肺部深处。会造成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伤害,出现呼吸道刺激,咳嗽,呼吸困难,加重哮喘发作,出现心律失常诱发心脏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