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历史哪些书值得反复品读?
《宋史》:496卷。元脱脱(1314~1355)等撰,《宋史》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到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是纪传体宋代史,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宋史》:496卷。元脱脱(1314~1355)等撰,《宋史》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到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是纪传体宋代史,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的记事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赵匡胤称帝,迄于赵昺祥兴二年(1279),共320年历史。编修准备了五六十年,材料主要是删削宋国史,参考历朝实录及立传人的子孙家谱、行状等。《宋史》史料丰富,不乏珍贵的史料。但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中华书局校点本为较好的版本。
《三朝国史》:北宋吕夷简等撰。一百五十卷。记载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历史,计有帝纪十卷,志六十卷,列传八十卷。景德四年(1007),真宗诏修太祖、太宗两朝史,宰相王旦监修,王钦若、陈尧叟、赵安仁、晁迥、杨亿、路振、崔遵度为编修。每成一二卷,皆先进草本,帝览后,多所改易。大中祥符八年(1015)书成,凡百二十卷,目录一卷。天圣五年(1027),仁宗诏修真宗朝史,与前两朝史并为《三朝国史》。吕夷简、夏竦、朱绶、刘筠、陈尧佐、王举正、李淑、黄鉴、谢绛、冯元为编修,王曾监修,曾罢,夷简代之。择司天官编缀天文、律历志,夷简、竦撰帝纪,余皆编修官撰录。八年,书成。视三朝实录,增益颇多。已佚。
《两朝国史》:北宋王珪等撰。一百二十卷。熙宁十年(1077)诏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以宰臣吴充提举,宋敏求、苏颂、王存、黄履、林希同为编修官。元丰五年(1082),书成,监修王珪奏进,凡纪五卷,志四十五卷,列传七十卷。事迹较实录为多。
《四朝国史》:南宋官修。二百五十卷。记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历史。绍兴二十八年(1158),纂修神、哲、徽三朝正史,乾道二年(1166)纪成进上。四年,又进钦宗本纪,诏通为四朝国史。淳熙淳熙七年(1180),修史王希吕奏志成,李焘之力为多。召修列传,垂成而焘卒。孝宗命洪迈专典之。十三年,成列传八百七十。全书修撰近三十年。《中兴四朝国史》:卷数不明,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理宗宝祐五年(1527年)修成。《东都事略》:纪传体北宋史。南宋孝宗时王称(以前曾长期误作“王偁”)撰。因为北宋建都开封(今属河南)﹐称京﹐故书名《东都事略》。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址的情况﹐没有表和志。
《隆平集》:二十卷,清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宋曾巩撰。该书主要记载北宋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又立传二百八十四,各以其官为类。前有绍兴十二年《赵伯卫序》。其记载简略琐碎,颇不合史法。现有四库全书本。
《金陀粹编》:《十一年(1218),包括《高宗皇帝宸翰》、《经进鄂王行实编年》、《经进鄂王家集》、《吁天辨诬录》、《天定录》。系为其祖岳飞辨冤而作,辑有高宗御札、朝廷命令、公牍、札子,岳飞表奏、战报、诗文,作者和时人所述岳飞事迹与轶事等。有关岳飞功绩及其冤狱昭雪情况,莫不详于是编。于研究南宋和战之争,亦颇可采。惟取材每有歧异,难尽凭信。至清代岳飞裔孙岳士景重订正续两编各八卷,另于续编补入《续百氏昭忠录》八卷、《姓名考》二卷。于是两编分刊。五十八卷本有康熙间刊本、浙江书局本等。
《伊雒渊源录》:十四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条)撰。本书主要记载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及其门下弟子的言行。书成于乾道九年(1173)。自此,宋人谈道学者分为两派,门户分明,水火相争。《宋史》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续补者有明谢铎《伊洛渊源续录》六卷,清张伯行《伊洛渊源续录》二十卷。版本有明成化九年(1473)序刻本,清康熙中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以及成都志古堂刻本(山东友谊出版社《孔子文化大全》丛书据以影印)等。《宋名臣言行录》:共七十五卷,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朱熹撰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五十一卷。该书汇编了散见於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宋名臣言行录》的前集、后集,为李衡校勘、删节《八朝名臣言行录》后的版本,虽然体例变动不大,但正文、注文却大幅度缩减,甚至误校,亦有注文混入正文的情形。今印行的前集,其原书名为《五朝名臣言行录》,后集为《三朝名臣言行录》,二书并称为《八朝名臣言行录》。若不包含附传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入55人,后集收入42人。收入的名臣根据其侍奉的北宋各朝依序排列下来,该书一共有八朝,朱熹先后分编五朝与三朝。五朝为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三朝为神宗、哲宗和徽宗,北宋九朝独缺钦宗这一朝。
《名臣碑传琬琰集》:一百零七卷。南宋杜大珪编。杜大珪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光宗时乡贡进士,生卒年不详。本书成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是从诸家别集及实录、国史中辑录出二百二十一中大臣的传纪资料,上起太祖建隆、乾德,下迄高宗建炎、绍兴,共录碑传之文二百五十四篇,分为三编。上编二十七卷,主要为神道碑;中编五十五卷,主要为墓志铭、行状;下编二十五卷,主要为别传。其去取甄别,虽不无可议,然皆全录原文,保存了大量不见于他书的原始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本书最早版本有宋刊本,现藏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宋刊递修本藏于天一阁。《四库全书》据浙江孙仰曾家藏宋本著录。此外,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外取诸书已轶之文八十篇,编有《琬琰集删存附引得》三卷,1938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影印。
《京口耆旧传》:陵(后改建业,即今南京市),京口即成为国都之门户。考《宋史·地理志》,京口辖丹徒、丹阳、延令、金坛四县,神宗熙宁五年改延令为镇,并于丹阳。是书采京口名贤事迹,各为之传。始于宋初,迄于端平、嘉熙间。体例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轶闻逸事,较史为详,事实多可依据,有裨于史学。原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九卷。
《敬乡录》:十四卷,元吴师道编纂。该书收集了南朝梁至宋末金华地区人物的史料。每人有一小传,附录其所作诗文。
《昭忠录》:不著撰人姓名。一卷。记南宋末抗元斗争人物事迹,自绍定四年(1231年)元兵破马岭堡至南宋残余势力灭亡(1279年),共一百三十人,多《宋史》所未载。其记张世杰及谢枋得事,亦较诸书为详。此书有清抄本,清罗以智校 (现藏上海图书馆)、《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 本等。
《浦阳人物记》:明宋濂撰,二卷。浦阳,江名,今浙江境内,源出浦江县。浦江唐代称浦阳,宋濂为浦江人,此书即记其家乡人物。此书于至正元年(1341)撰写,卷首载有凡例,说明材料取自史传、郡志、县经,以及家谱、墓碑等。全书分忠义、孝友、政事、文学、贞节五目,共记29人,有宋16人。现有天一阁藏本。
《宋史翼》:清代陆心源撰。四十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行。作者以《宋史》遗漏尚多,乃就据宋代诸史籍、著家文集、杂著、年谱、氏族谱、地方志等,增补列传七百八十一人,附传六十四人,每传均注明资料来源,可补《宋史》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