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的京师会出现多王一府的现象?

bdqnwqk2年前问题12

  自皇太极起,清代形成了宗室封爵制度。至清顺治六年 (1649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对清代宗室的封爵制度 增加了新的规定。乾隆十三年(1748年)增定为14等,即和硕 亲王、世子、多罗郡等。鉴于历代分封裂土分权所存在的诸多弊 端,清代分封诸王不设郡国,而是把诸王全部留在京城,从而形 成了清代封王、赐建府邸的制度,至光绪年间的《大清会典》 记载,清代封爵已定为12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 公、辅国公、不人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奉 国将军、奉恩将军。
  一般王爷是世降一等,降至镇国公再世袭。

按照清廷规定,皇子长到15岁,就要由皇帝钦定爵位,分 旗赐第,离开皇宫去独立生活。这就是常说的“分府”。由于各 代皇帝册封的皇子、皇孙逐年增多,北京内城的王府也就相应地 多起来了。

清朝从人关前的景祖(觉长安,努尔哈赤之祖)算起,至 末代皇帝宣统溥仪为止有十四代帝王,其中有十代的帝王之子封 了王位。
  历代皇子虽然很多(有亲王、郡王封号者七十位),但 实际在北京王府的遗址仅五六十处。因为有的王子早殇或死后追 封王爵者,不会有王府;王府本身的产权又属朝廷所有,王爵充 嗣或被废黜,府邸上缴,朝廷再将其赐给别的王爵,从而出现多 王一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