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尺的长度的知识

bdqnwqk2年前基础15

1.有关比例尺的知识有哪些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

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1)数字式,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可写成:1∶50 000 000或写成:五千万分之一。

(2)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地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3)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出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距离10千米。

三种表示方法可以互换。 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量算图上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根据两地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可计算两地的图上距离;根据两地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可以计算比例尺。

根据地图的用途,所表示地区范围的大小、图幅的大小和表示内容的详略等不同情况,制图选用的比例尺有大有小。地图比例尺中的分子通常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通常比例尺大于二十万分之一的地图称为大比例尺地图;比例尺介于二十万分之一至一百万分之一之间的地图,称为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一百万分之一的地图,称为小比例尺地图。在同样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地理课本和中学生使用的地图册中的地图,多数属于小比例尺地图。 地图比例尺 scale on map 地图上的线段长度与实地相应线段长度之比。

它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又称缩尺。如1∶10万,即图上1厘米长度相当于实地1000米。

严格讲,只有在表示小范围的大比例尺地图上,由于不考虑地球的曲率,全图比例尺才是一致的。通常绘注在地图上的比例尺称为主比例尺。

在地图上,只有某些线或点符合主比例尺。比例尺与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和精度有关。

一般讲,大比例尺地图,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可用于图上测量。小比例尺地图,内容概括性强,不宜于进行图上测量。

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的缩小程度.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比值. 比例尺越大,即图上距离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能够反映的事物就越详细, 比例尺缩放的计算: 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原比例Xn 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原比例X(n+1) 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原比例X1/n 将原比例尺缩小1/n;原比例X(1-1/n) 比例尺缩放后,原面积之比变为缩放倍数的平方.。

2.古代的尺是多长

那么在古代不同时期,1尺等于多少cm呢,下面就将我国历代以来,采用过的计量单位尺,换算成现代厘米的结果列举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 商代:1尺等于今天的16.95cm; 周朝:1尺等于今天的23.1cm ; 秦国:1尺等于今天的23.1cm ; 汉朝:1尺等于今天的21.35~23.75cm ; 三国时期:一尺等于今天的24.2cm ; 南朝:1尺等于今天的25.8cm ; 北魏:1尺等于今天的30.9cm ; 隋朝:1尺等于今天的29.6cm ; 唐朝:1尺等于今天的30.7cm ; 宋朝和元朝:一尺等于今天的31.68cm ; 明清年代:1尺等于今天的31.1cm。

3.古代的尺是多长

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

战国的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4.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知识

时间测量用钟表,

用尺。

钟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普通用的是手表(或者

);家庭用的是钟(

、电子钟、机械钟)等;运动场上用的是

或者有与起跑器、

、终点监测机构连接的

;

中有更精确的时间

、另外,通过

也能授时和测量时间……

尺是千差万别:小学生用格尺、测量和

的人员用皮尺、钢尺、

、也可以用间接测量方法,通过几何计算得到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和距离。

上述两种测量都是有起始端和终止端的测量。时间有开始点和结束点,长度也一样。因此,对两者测量需要确定开始和结束,对开始端和结束端的观测都有误差存在。

5.古代的“尺”到底代表多长呢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

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关于尺的长度的知识

标签: 长度知识
返回列表

上一篇:羽毛球知识网

下一篇:知识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