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主要分为哪三类?
清代瓷在类别和品种上都比明代有所增加,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属饮食类。盛器及日常用具一-盘、碗、杯、碟、盅、壶、瓶、罐、洗、缸、插屏、枕、烛台等。第二,属陈设玩赏类——花瓶、花尊、花觚、桥瓶、插屏、花盆、花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和瓷雕、瓷塑等。第三,属于文具娱乐用具类——砚、水盂、印泥盒、笔筒、笔架、墨床、棋 具、蟋蟀罐等。另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用具以及宗教所用各式法器。
清代草书为什么出现衰落现?
余秋雨先生在其散文《笔墨祭》中,以一种挽叹和展望的心绪和笔调,较为客观地描述了中国书法艺术从近代以来的衰落。近代历史,自鸦片战争西方用船坚利炮敲开古老的中国大门,华夏发生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革,传统文化从器物到制度、观念都受到猛烈的冲击与批判。
毛笔书法艺术这一中华文明的象征和载体,无疑也受到一定的冲击。清代中期碑学的兴起,经过阮元、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等理论上的总结,以及邓石如,伊秉绶,金农,郑板桥,沈曾植等书家的努力,为书坛上注入一丝清新刚健之风。晚清碑学可以说在封建社会书法史划亮一道火花,并影响到后来的民国书法。
五四运动以后,有的学者大力主张汉字拉丁化,钱玄同曾提出汉字改革分作两步走:第一步采用注音字母;第二步采用罗马字母。学者对汉字的态度,无疑影响到中国书法的存亡。书法艺术自从清朝科举制度的取缔,显然就没有过去自上而下的重视基础。钢笔等西方便利的书写工具逐渐强力渗透,毛笔文化作为一个古老中国的象征,已经风光不再,这符合历史事实。
当然,书法艺术并没有彻底完全消失,但相对封建社会的辉煌,是大大衰落了。不仅是社会广泛群众基础的衰落,更是技术水准上的衰落。笔者无意翻阅一本介绍近代民国学者的书法,列举民国以来不少较为著名学者书法作品。例如,陈寅恪、梁漱溟、鲁迅、林语堂、梁实秋,等等。
这些学者,就学术上的成就,许多可以与先贤相比肩,很多人称二、三十年代为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百家争鸣”,不无道理。近代正是西学东渐,东西激烈碰撞的世纪,这一时期,思想家、学术大师辈出,绝非偶然。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和大师很多。但在书法艺术这一领域,我认为却是个例外。
翻阅这本民国学人书法集子,尽管有不少学者书法还是有某些可取之处,我不愿意一棍子打死。但总体上看,中国书法艺术这一个领域,并没有多大的创获,与封建社会时代相比,实在成就太小。比如陈寅恪,被近代称作最博学的教授,能精通数国语言,对国学、史学、文学等均有公认极高的成就。
但笔者观其书法,实在是太平庸。试观民国、近代和当今诸公,何人书法能与古人比肩?凭良心说,没有。很多人奉鲁迅,郭沫若等为书法家,但我认为只能称之“字写的较好”,仅此而已。他们的书法能和王铎,傅山,张瑞图,苏轼等站在一起吗?或许有人说,时代不同,标准不同,没有可比性。
就我个人以为,书法的用笔技能、功力、境界等在不同的时代还是有可比性的,这是书法最基本的可操作性。近代以来没有谁的书法能与清初王铎、傅山相比肩,这是本人研究书法史多年的结论。后来的书法大家更多是捧出来的,根本禁不起理性的分析。王铎,傅山之后,书法史已无大家!这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清代文字狱兴起,金石学大昌,尽管有碑学的中兴,但我认为书法实践上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虽然理论上对帖学的萎靡有纠正之大功。清代前期书法的萎靡,与康熙、乾隆以赵董书法为准则不无关系,再加上科举取士的“舘阁体”盛行,致使清代前中期书法的帖和舘阁的一统天下,严重阻碍书法的发展,相对晚明书法成就是个倒退。
碑学的中兴,却矫枉过正,将帖学的价值一度悬置,例如康有为的书法,忽视帖学而致线条的质量不力,作品意境欠缺。后期虽有沈曾植、于右任等试图碑帖相融,尽管也取得较大成就,但并没有到达古代大师的高度,其中奥秘,值得学术界深思。至于现代书法家大师漫天飞,更多是书法艺术本身之外的因素,谁敢说自己到达古人的水准?就是启功都不敢称自己是书法家。
笔者读过一本《书法门诊室》,对近代以来的书家作品弊病,作了一些客观诊断,说了一些真话,印象较为深刻。 所谓近代以来的书法大师,多半真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古代常理,学问家和书法家往往一体的,历史上的王羲之,怀素,颜真卿,苏轼,王铎,黄道周,张瑞图,傅山等等,莫不如此,何以到民国时代就变了?有大师级的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为什么就没有产生书法大师级人物?这是一个值得学术界深刻思考的话题。
是价值观念的问题,还是书法实为小道,不足挂齿?说这些学者都拥护西学,否定传统文化进而否定书法艺术,是占不住脚的。他们很多人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近代很牛的大师熊十力,是新儒学的开山鼻祖,书法并不见佳。其弟子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书法艺术更没有多大的研究。
他们是不懂还是无意在书法艺术中寄寓自己的传统文化观和情感?这实在令人不解?他们的潜意识是否在那个时代非常鄙视书法艺术的地位?很难说清,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什么没有在书法艺术上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实在值得我们深刻思索。
客观地说,中国书法自近代以来是衰落了。
分析个中原因,比如毛笔书写工具的退场,计算机的普及,旧学氛围的消解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文化的深刻转型。书法艺术不单单是个写字的问题,本质还在于传统文化的产物。一旦这个文化总体退场,书法艺术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么沦落为流俗书法运动,要么遗忘在社会冷僻角落,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书法艺术总体成就的衰减。
近代社会的剧变,华夏民族在政治,科技,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落后,迫使学术界思考并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由此必然冲击到书法艺术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很多受过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者,对毛笔书法文化势必不会作多的关注,比如胡适,深受西方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他的学术立场,或许骨子里根本不存在传统艺术的价值思考,就很少对中国书法艺术下过功夫,他可以说是个很好的代表。
书法艺术的衰落,形式上是一种民族艺术的衰退,实质是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