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相信明朝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明朝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本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明朝内阁制,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实行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集中,于是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隶属皇帝,但明太祖朱元璋日理万机,难以处理过来繁重的国事,为了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设置了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大学士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形成……
明宣宗时,形成内阁首辅制(首席制),和票拟、批红。即由内阁阁员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票拟),皇帝将内阁拟出的意见审定后,作出批示,再由司礼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批红)……
明朝内阁制,始终是非法定的、体制外的皇帝顾问咨询机构,即皇帝的秘书班子。阁员的升降、职权大小,完全凭皇帝个人的喜好、旨意而定,票拟是否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明朝内阁制,虽然能体现一定的群策群力、合议精神,但是,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同于体制内的宰相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皇权至上,不能对皇权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英国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萌发于17世纪初,是由中世纪的英国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发展而来。……
英王为了加强王权,召集枢密院中的部分亲信,经常在王宫内的一个秘密小房间里,讨论决定国家重大政务——即内阁(本意密室)逐步形成并日渐取代枢密院……
英国内阁,最初也由英王主持,对英王负责,也是英王的顾问咨询机构,或秘书班子……(只有此点与明朝内阁一致)……
1688年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当时英国内阁,改由议会下院多数党组成,并开始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
1714年,德意志汉诺威选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国王,由于他不懂英语,自1717年以后,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是指定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主持,……
从此,英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统而不治,而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会议成为惯例,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内阁制基本形成……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和两党制形成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和发展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是责任内阁制:
国家元首,是世袭的英王,统而不治,虚位元首,国家象征……
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分上下两院……
政府首脑,是内阁首相,由议会下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掌握行政权,并通过控制议会而掌握立法权,成为英国事实上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内阁首相及其阁员,保守机密,保持政治上一致性,实行集体负责制,政治上共进退,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如果议会对首相和内阁不信任,要么,首相和内阁集体辞职,要么,首相提请国王解散议会,提前大选………………………………
明朝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离不开当时各自的历史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对于高效政府的需求……
两者都起源于传统君主权力下的咨询机构,起初都是服务于君主统治的需要,都有一定形式的合议精神……
但是,明朝内阁制和英国责任内阁制有着本质区别:
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传统经济形式,后者是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前者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
前者是君权至上,君主主权,对君主负责,后者是议会至上,议会主权,对议会负责……
前者强化了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后者完善发展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政治保障……
那么,中国明朝内阁制能否发展成为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呢?!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才不断发展完善起来……
中国明朝内阁制,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之下,怕是经历的时间要更长久的多,甚至也许上千年哦……
因此,中国明朝内阁制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当时的形态来看,根本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之所以,有人认为或相信明朝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雏形,在于仅仅看到了两者在最初时期的相似之处,而忽视了两者之间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和本质差别,以及没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