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主要茶叶著作有哪些?
随着封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也较明代有显著提高,茶叶产量也较明代有大幅度提高,茶叶贸易相当发达,不仅大量投放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饮茶风气进一步从文人雅士刻意追求、创造和欣赏的小圈里走出来,真正踏进寻常巷陌,走入千家万户,成为社会普遍的需求。
但是,清代茶书的编撰并没有随着茶叶的发展与转型、品饮艺术与茶馆文化的深入民间而崛起,反而明显地缺乏生命力。迄今所知的茶著只有10多种,其中有的还有目无书。究其原因,主要是道光末年以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雅玩消闲之举、玩物丧志之思不为广大士人所取,有志者大多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变法图强之志,投身到关心实业、抵御外侮、挽救国家、解救民众的实际活动之中。
从学术思想上来看,也许由于源自清初的考据学勃兴,“学士侈于闻见之富,别为风气”,私人购书、藏书、抄书、校书、刻书、编书蔚为风气,茶书的编撰者们也难免受考。据学风的影响,沉湎于故纸堆中,很少深人和了解当时生动活泼的民间饮茶风尚,这样就不免使 清代茶书大多为整理、编撰、摘录前人之作。
只要随手翻翻清代的茶书,就不难看到这种现象。 例如陈鉴撰《虎丘茶经注补》,全书约3600字,是专为很早就有名气的虎丘茶写下的专著。该书 依照陆羽《茶经》分为十目,每目摘录有关的陆氏原文,在其下把有关虎丘茶的资料搜集在一 起。性质类似或超出陆氏原文范围的,就作为“补”接续在各目陆氏原文的后面。
体例虽然别 致,但循规蹈矩于《茶经》,少有新意。余怀撰《茶史补》,全书共2000多字。据说,余怀爱好品茶,原撰有《茶苑》一书,稿子被人 窃去。后来看到刘源长《茶史》,因删《茶苑》为《茶史补》。余怀虽颇负时名,但《茶史补》却大 抵杂引古书,无甚精彩。
江南才子冒襄(辟疆)与金陵名妓董小宛,通过饮茶品茗而引出动人的爱情故事。董小宛 青春早逝,冒襄作《影梅庵忆语》哀悼,其中记述他们品茶共茗、小鼎长泉、柔情似水、静试对尝 的儿女情怀。但冒氏撰写《茶汇钞》,仅仅1500多字,却有一半是抄来的。此外,署名“醉茶消客”辑的《茶书》,系南京图书馆馆藏的一册旧抄本,内容全部是有关茶 的诗文辑录。
因首页已失,又没有序跋,茶书之名也是馆藏编目时所题,原来的书名也不得 而知。然而,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 和勃发的创造。只是他们对茶学的真知灼见,大多融会到诗歌、小说、笔记小品和其他著 述之中。
清代茶诗数量众多,也有许多著名诗篇。如高鹗的《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 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边寿民的《好事 近•茶壶茶瓶》:“石鼎煮名泉,一缕回廊烟细。绝爱漱香轻碧,是头纲风味。素瓷浅蓝紫泥壶, 亦复当人意,聊淬辩锋词锷,濯诗魂书气。
”两首诗词都在淡雅之中,透出无限韵味。清代最善写茶诗的可能还是乾隆皇帝。茶在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就是这位皇帝,撰写过几百首茶诗。他曾命制三清茶,并赋诗记之。他六次南巡, 游历杭州,踏赏龙井,题有多首龙井茶诗。
如为后人传诵的《观采茶作歌》云: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有恐开奇巧,采茶竭览民艰晓。从采摘到制作,从古代到当今,全诗一气呵成。乾隆对龙井茶推崇备至,“龙井新茶龙井泉, 一家风味称烹煎。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再游龙井作》更是直抒胸臆:“入日景 光真迅尔,问人花木似依然。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清代龙井茶风行天下,实在与 乾隆褒扬密切相关。清代小说也有大量的茶事描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 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 作品,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礼” “以茶为聘” “以茶赠友”等风俗。
尤其是曹雪芽的《红 楼梦》,谈及茶事的就有近300处,描写之细腻、生动和审美价值的丰富,都是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红楼梦》全书极力描写的荣、宁两府的兴衰,开卷就以“香消茶尽”埋下伏笔。红楼吃茶, 既有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的细饮慢品,又有家常吃茶;既有礼貌应酬茶,又有饮宴招待茶;既 有风月调笑茶,又有官场形式茶。
茶的功用既有消暑、解渴、去味、提神,又有应酬、艺术欣赏;既 有一般的物质需要,又有高雅的精神享受。全书提到的茶有枫露茶、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 儿茶、龙井茶、漱口茶、茶面子;沏茶的水有旧年的雨水、梅花雪水;还有茶诗、茶赋与茶联等。书 中第四十一回,妙玉论茶道的一段文字最为精彩: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墙虫L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
”妙玉笑道: “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 饮驴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得宝钦、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 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 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
”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 二人便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 “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 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我只吃过 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清浮,如何吃得。”才华横溢的曹雪芹,以生花妙笔把妙玉品茶写得绚丽多姿,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当然,《红楼梦》写的茶和饮茶活动,都是为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
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曾在《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 国茶文化》的长篇论文中归纳为: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 动和性格,以茶为媒介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字里行间渗透强烈的对比,从饮茶、喝茶中 看人物的知识和修养。
通观全书,真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茶诗和小说中的茶事描写,虽然极有韵味,但是,全面展现清代品茗概况,最能留下关于茶 文化的思想闪光的,还是清代笔记小品和其他著述中的资料,这类资料,起码有数百种之多。这 里,我们只想举两个例子。在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一书的“茶酒单”中,对清代部分名茶的特色、风 味、烹茶方法等均有精彩论述,涉及的名茶有武夷茶、六安银针、毛尖、梅片等。
书中许多形象、 生动的描述,是作者饮茶实践的总结。丰富地载录清代茶事的书,当首推《清稗类钞》。这部书由清末民初人徐珂采录数百种清 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辑成,大都是反映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该书中关于清代的茶 事记载比比皆是,如“京师饮水”“吴我鸥喜雪水茶”“烹茶须先验水”“以花点茶”“杨道士善煮 茶”“以松柴活火煎茶”“邱子明嗜功夫茶”“叶仰之嗜茶酒”“顾石公好茗饮” “李客山与客啜茗” “明泉饮普洱茶”“宋燕生饮猴茶”“茶癖”“静参品茶”“某富翁嗜功夫茶”“茶肆品茶”“茗饮时 食肴”等,成为清代茶道与清人“茶癖”的全景观照。
陆羽《茶经》提倡煎饮之法后,唐代有煎茶法,宋代有“斗茶”,明代有瀹茶法,至清代,煎水 烹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集大成和最具特色者,是流行于闽粤一带的功夫茶。清代功夫茶“烹 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最基本的茶具组合为潮汕洪炉(茶炉)、玉书碟(煎水 壶)、孟臣罐(茶壶)、若深瓯(茶盏)。
所用茶炉以细白泥制成,壶以宜兴紫砂为最佳,杯、盘多为 花瓷,杯、盘、壶典雅精巧,十分可爱。《清稗类钞》记载了清代功夫茶的烹制过程:“先将泉水贮 之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茶于壶而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以茶“饷客”时, “先取凉水漂去茶叶尘渣,乃撮茶叶置之壶,注满沸水”。
盖好后,再取煎好的沸水,“徐淋壶 上”,壶在盘中,俟水将满盘为止。再在壶上“覆以巾”“久之,始去巾”,主人再“注茶杯中”,以 为奉客。“客必衔杯玩味”,拿起茶杯,由远及近,由近再远,先闻其香,然后细细品味,并盛赞主 人烹治技艺。如果客人“若饮稍急”,主人就会“怒其不韵也”。
该书对皇宫中以品茗为雅事、乐事,也有记载:清高宗乾隆皇帝“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 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清德宗光绪皇帝平日亦“嗜茶,晨 兴,必尽一巨瓯,雨足云茶,最佳选择”。慈禧太后“宫中茗碗,以黄金为托,白玉为碗”,非常精美。
每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皇宫贵族品茗,无论茶叶和茶具,都是与众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