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有哪些作品

bdqnwqk2年前学者13

马家辉(1963年-),生于香港,湾仔长大,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亦为台湾问题研究员。
他获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社会学博士,曾以缪思为笔名,曾任台湾华商广告公司文案企划、台湾《大地》地理杂志记者、《明报》世纪版和读书版策划顾问(同为该报专栏作家),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节目主持等。马家辉亦活跃于民间政治活动,参加不少公开论坛,分析政治问题。
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亦为台湾及香港报刊专栏作家,并有多本著作结集出版。其偶像有李敖、缪雨和胡菊人;马已婚,育有一女。
著作
《心理学小品》
《消费者心理学》
《都市新人类》
《波霸MTV》
《流行学笔记》
《女儿情》
《当眼泪凝固成子弹》
《文化超现代》
《在废墟里看见罗马》
《江湖有事》
《爱恋无声》
《我们》
《你们》
《死在这里也不错》

名词解释:学者散文

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



扩展资料:
文体风格:
“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也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对于许多类似的散文而言,引人注意的首先并不是叙述形式,而是所谈论的内容。但由于这些谈论结合了作者的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文字表达上的生动个性也随之显现出来。因此,这些学者的写作比较自由,反而为散文创作融进了一些新的因素。
“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这些散文随笔与“杂文”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关注的往往不是“识”,而是“情”与“理”。

名词解释:学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