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知识框架图

bdqnwqk2年前学者16

1.中国近代史上册知识体系结构图

他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70年代,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传统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外资企业的外资经济 ,从这个方面讲,191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思想; 激进派,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1901年的清末”新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和进一步发展,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 二.斗争史,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取代了封建专制,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是开始在制度层面进行探索,20世纪初立宪派的”预备立宪”. 3.资产阶级,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 :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未取得制度的改变、教育近代化(近代化的开端):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99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2.地主阶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划分界线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维新派,因为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三.探索史,1898年戊戌变法 。

近代中国有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的近代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经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大规模的侵华史几乎没有 斗争探索史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到1919年:洋务运动--经济,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二大制定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近代化历程,标志是无产阶级的登台(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 一.侵华史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4.无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后来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注,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革命派、军事,洋务运动的近代经济(洋务企业): 鸦片战争时期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及其实践: 1.农民阶级: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文化近代化. 五.经济成分,1899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 (如果斗争是针对侵华的话,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目标和中心任务,不要答辛亥革命 :1898戊戌变法:提出三民主义,提出君主立宪近代前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列强侵华史 1840年鸦片战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斗争探索史 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 近代化历程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98年戊戌变法 中国政治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 1914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 思想近代化 经济成分状况 自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的近代企业 19世纪6。

2.跪求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

1919~1949政治:党的诞生(1921)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南昌起义(1927)八七会议(1927)根据地建设红军长征(1934.10~1936.10)抗日战争(1937~1945)国共内战(1946~1949)经济:夏天,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萎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文化:马列主义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思想1949~1957政治:新中国成立(1949)土地改革(1950~1952)三大改造(1953~1956)一大召开。

制定五四宪法(1954)经济:一五计划(1953~1957)文化:双百方针(1956)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过程中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3.历史知识结构表

先给你个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一、中国古代史: 朝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的更替(在春秋战国时),国家统一或分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在地方,军权、财权、行政权、司法权,选拔官吏制,思想控制),积极性和消极性;改革(背景、目的、性质、内容、作用、结果及原因),朝代兴衰。

经济:背景、措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分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3)工具的改进。

(4)水利工程的建设。(5)人民的辛勤劳动。

(6)中外间,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7)耕作技术的提高、推广。

(8)人口迁移。 影响: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文化教育的发展、赋税的增加、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农业发展的原因:以上原因。表现: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引进、产量的提高、专业化和商品化、著作。

影响: 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赋税的增加、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好转、民族间和对外的友好交流。手工业:原因: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技术的提高、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手工业者的勤劳。

表现:部门、产量、分工、技术水平、著作。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最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

商业: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赋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政府重视(管理和税收)、交通便利、开明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商品多、货币、城市的繁荣、店铺和旅店众多、政府的管理、市(城市中)和集市(农村)、商人多、夜市。

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加强了民族间和中外间的经济交流、市民文学的产生、到明清时期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民族关系: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是主流。

少数民族的兴起和发展、如何管理少数民族、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接受汉文化(接受先进的制度等)、民族融合的程度。意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对外关系:开放或闭关锁国。原因:经济发达、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造船技术发达、政府重视(管理或鼓励)、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交往的途径: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传播、战争。 古代贸易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回族的形成。 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西亚、欧洲。

(2)内容: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战争与侵略。(3)路线:有陆路,还有海路,还有海陆并举。

(4)地位:明清以前中国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是开放的;明清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各国,对外是闭关锁国的。(5)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特点:(1)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如荷兰入侵台湾。

(2)我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寇。

(3)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由开放交往趋向闭关保守。如清朝的禁海令。

(4)但也有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西方传教士来华,出现“西学东渐”,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到西方。 思想文化:条件:政治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间和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工作者或人民的开创精神、勤奋和实践精神,选官制的影响,政府的重视。

表现:思想(百家争鸣、唯物思想、唯心思想、民主思想),科技(四大发明、中医学、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历法、建筑、物理、地理,农学著作,手工著作等),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特点:科技发达、世界领先,思想活跃,文学艺术繁荣等。

世界史 生产力 政治 民主政治,无产阶级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调整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情况 各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变化(经济格局) 国际关系体系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国家间(经济、政治格局) 发展状况(政治、经济、外交、各种矛盾)及原因 亚非拉地区 民族解放运动情况 存在的问题 如何走上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情况 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成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教训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 思想、科技 自由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史上册知识体系结构图(侵华史.斗争史.探索史.近代化历程.)

近代前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列强侵华史 1840年鸦片战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斗争探索史 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

近代化历程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98年戊戌变法 中国政治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

1914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 思想近代化

经济成分状况 自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的近代企业

19世纪6,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和进一步发展。

近代中国有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的近代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经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大规模的侵华史几乎没有

斗争探索史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到1919年,从这个方面讲,他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5.求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 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6.跪求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至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每战必败,签订的无数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三千年来未有此变。外国的坚船利炮摧毁了中国最后的尊严,彻底的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屈辱史,带着血,带着泪,衣裳褴褛的流离失所的人民是当时的最鲜明的写照。国将不国,哪来的家。————屈辱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纵然会有人挺身而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农民阶层的太平天国,以及义和团,作为旧式的农民起义,作为被压迫的一方,力量的厚积薄发在压迫最深的时候迸发出来,前者既反本国封建统治,有反对外来侵略,后者则直接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民族中外矛盾让中华民族显示出不屈意志。但非一日之寒的差距最终以悲剧收场,均告失败。而官僚阶层则寻求自救。进行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但单纯的自下而上拯救不了病人膏肓的清政府。由此深受西方影响的新学人士开始维新变法,但在守旧派的势力面前太过渺小了。百日维新,106天即告失败。1905年的新政也没能挽救清朝的衰亡。————自强史

但西方带给中国的除了军事侵略,资本输出,同时还带来的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其影响,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地浪潮。一大批新氏东西一定成度上促使了中国向前迈步。——近代化

就这些了,呵呵

7.近代史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历史期末复习材料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爆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6月 (2)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和《海国图志》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束:1860年,10月奕忻与英法两国签定《北京条约》 2.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 5、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起义军称“太平军”。

(2)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打死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6、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 意义: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3、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4、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4月 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割台湾等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是清政府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开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条约》:1901年9月,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签定。

内容: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2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他们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

8.历史知识结构表

先给你个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一、中国古代史: 朝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的更替(在春秋战国时),国家统一或分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在地方,军权、财权、行政权、司法权,选拔官吏制,思想控制),积极性和消极性;改革(背景、目的、性质、内容、作用、结果及原因),朝代兴衰。

经济:背景、措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分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3)工具的改进。

(4)水利工程的建设。(5)人民的辛勤劳动。

(6)中外间,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7)耕作技术的提高、推广。

(8)人口迁移。 影响: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文化教育的发展、赋税的增加、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农业发展的原因:以上原因。表现: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引进、产量的提高、专业化和商品化、著作。

影响: 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赋税的增加、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好转、民族间和对外的友好交流。手工业:原因: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技术的提高、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手工业者的勤劳。

表现:部门、产量、分工、技术水平、著作。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最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

商业: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赋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政府重视(管理和税收)、交通便利、开明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商品多、货币、城市的繁荣、店铺和旅店众多、政府的管理、市(城市中)和集市(农村)、商人多、夜市。

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加强了民族间和中外间的经济交流、市民文学的产生、到明清时期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民族关系: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是主流。

少数民族的兴起和发展、如何管理少数民族、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接受汉文化(接受先进的制度等)、民族融合的程度。意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对外关系:开放或闭关锁国。原因:经济发达、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造船技术发达、政府重视(管理或鼓励)、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交往的途径: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传播、战争。 古代贸易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回族的形成。 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西亚、欧洲。

(2)内容: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战争与侵略。(3)路线:有陆路,还有海路,还有海陆并举。

(4)地位:明清以前中国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是开放的;明清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各国,对外是闭关锁国的。(5)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特点:(1)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如荷兰入侵台湾。

(2)我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寇。

(3)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由开放交往趋向闭关保守。如清朝的禁海令。

(4)但也有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西方传教士来华,出现“西学东渐”,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到西方。 思想文化:条件:政治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间和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工作者或人民的开创精神、勤奋和实践精神,选官制的影响,政府的重视。

表现:思想(百家争鸣、唯物思想、唯心思想、民主思想),科技(四大发明、中医学、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历法、建筑、物理、地理,农学著作,手工著作等),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特点:科技发达、世界领先,思想活跃,文学艺术繁荣等。

世界史 生产力 政治 民主政治,无产阶级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调整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情况 各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变化(经济格局) 国际关系体系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国家间(经济、政治格局) 发展状况(政治、经济、外交、各种矛盾)及原因 亚非拉地区 民族解放运动情况 存在的问题 如何走上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情况 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成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教训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 思想、科技 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 三次科技革命:原因(生产关。

中国近代史知识框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