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及含义的知识
1.校训的意义是什么
校训乃一校之魂,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
大学不是单纯适应社会的产物,而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校训则是引领大学前进的方向标,良好的校训的确立,成为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
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大学都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鲜明的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而由此形成的校训文化则成为大学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方和西方思想和思维有较大差异,由此导致东西方大学办学理念的不同,西方大学传统办学理念:合理求是、使命引导、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积极应变、科学取向。东方大学传统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学术责任、与时俱进、止于至善、伦理(人文)取向。
因而,体现办学理念的大学校训也就各有偏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英国剑桥大学拉丁文校训引用的是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训"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 校训是一所大学学风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严谨务实,成为各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准则。
实事求是,意为:办事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追求真理,是治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求学者追求的崇高理想。
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是: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中文翻译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大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已有的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去创造新的知识。
学生必须学会自己去认识真理。但追求新的真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可能遭到旧的权威或当权者的反对。
所以,与真理为友就显得更加可贵。耶鲁大学的校训也同为"光明与真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基本道德素养。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提倡的是"公能"教育,一方面是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
这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了给国家服务"如出一辙。 大学校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优良的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针政策,甚至是学校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
不同的国家、地区思想文化的差异,造成办学理念的差异,但这些理念不应是相互对立、互不通融的,而应该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 大学的灵魂是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
创新之意识,自由之思想,科学、人文之传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这是大学在共性之外的特色与个性。
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即是校训了,因为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细微之处见精神——中国著名大学校训巡礼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一所大学的校训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其精神风貌。里面特搜集了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一些著名高等学府的中英文校训:Peki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8): Patriotism, Advancement, Democracy and Science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Tsinghua University (founded as early as 1911): 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Wuhan University (date back to 1893): Improve Yourself, Carry Forward Stamina, 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
2.校训的意义是什么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
确立校训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校训的确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统一教育思想,明确学校的本质意义和每一所学校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第二,有助于优化教风、学风和校风,健全校园文化内容,完善学校文化思想,巩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作用如下:评价作用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导引作用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激励作用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召力,鼓动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
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
3.中国前二十所大学校训及含义
1.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宇宙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奋发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2.中国人民大学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3.复旦大学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4.南京大学 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
“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5.南开大学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由校长张伯苓提出。
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
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6.中山大学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7.山东大学 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
“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8.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
“止于至善” 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9.四川大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
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
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10.中国农业大学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
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著名学说,《传习录》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认识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现实实践中运用道理,两者本就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12.中国政法大学 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13.北京邮电大学 厚德博学 敬业乐群 “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
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14.西安交通大学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中有言:“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忠恕”。
4.中国前二十所大学校训及含义
1.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宇宙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奋发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2.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3.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4.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
“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5.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由校长张伯苓提出。
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
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6.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7.山东大学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
“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8.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
“止于至善” 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9.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
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
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10.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
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著名学说,《传习录》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认识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现实实践中运用道理,两者本就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12.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13.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 敬业乐群“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
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14.西安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中有言:“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