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知识点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哪些常考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名词解析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延伸:
1、基因突变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
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重组: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②意义: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还有习题发不上来。
2.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总结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语句: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②、S型(英文 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3、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4、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5、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 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③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③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7、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8、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9、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10、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绿体、叶绿体.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二、DNA的结构和复制名词: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语句:1、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3、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
3.生物必修2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你根据我的纲去找书补上内容吧:一,基因突变的原理(自己补充)… 二,基因突变与性状变化 1,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自己补充)… 2,少数突变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自己补充)… 三,染色体结构变异 4种,自己列表总结,原因/遗传效应(即对生物造成的影响)/图解(可以画书本的图) 四,染色体数目变异 1,染色体组(补充) 2,判断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有几种方法,都写上去) 五,比较几种人类遗传病(用表格总结,如伴X隐的遗传病有哪些…) 好了,我终于打完了,剩下的总结你来完成了,你会更深刻。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总结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有:普遍性、随机性、突变率低、多害少利、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是染色的某一位点上基因的改变。
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因而会产生一些新性状。
这些新性状是生物从未有过的性状,因此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这就是基因突变的意义所在。
1.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2.利用基因突变来育种,也是改造生物的重要途径。
应用诱变因素培养优良菌种在微生物选种中成效最为突出。最初的青霉菌是1943年从一个发霉的甜瓜上取来的,是野生型,青霉素产量很低。
后来从自然突变中选出一个新品种,产量提高了一些。以后又交替使用X射线和紫外线照射,又用芥子气和乙烯亚胺处理来诱发基因突变,选得的突变菌株产量大大提高。
目前青霉素能够成为广泛应用的大众化药品,可以说是人工诱变的功劳。 在栽培植物方面,用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引起突变,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例如,用g射线处理籼稻种子,选出提早成熟15天的新品种,而丰产性状仍旧保留下来。一般米粒的蛋白质含量不高,而且所含的蛋白质较多地分布在米粒的外层,在碾成白米时,多已丧失。
现在用诱发突变的方法,得到新的水稻品种,不仅提高了米粒中蛋白质的含量,而且蛋白质分布在整个米粒中,所以碾成白米后,米粒中蛋白质的丧失较少。诸如此类的例子是很多的。
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发展特别快,成效也很显著。 在果树和花卉育种中。
还常常利用芽变(就是在芽中有一个细胞变异),由这个突变细胞发育成新芽,再从这个芽长成枝条,其中许多细胞都带有这个突变,用这个枝条就可繁育出一个突变品系。许多果树(如温州蜜柑)和多年生花卉(如各种名贵菊花)的品种,就是这样选出来的。
基因重组 是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DNA分子的过程。 发生在生物体内基因的交换或重新组合。
包括同源重组、位点特异重组、转座作用和异常重组四大类。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一种机制。
指整段DNA在细胞内或细胞间,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换,并能在新的位置上复制、转录和翻译。在进化、繁殖、病毒感染、基因表达以致癌基因激活等过程中,基因重组都起重要作用。
基因重组也归类为自然突变现象。基因工程是在试管内按人为的设计实施基因重组的技术,也称为重组DNA。
有目的的将一个个体细胞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另一个不同性状的个体细胞内DNA分子,使之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来自供体的目的基因被转入受体细菌后,可进行基因产物的表达,从而获得用一般方法难以获得的产品,如胰岛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是通过以相应基因与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基因重组而大量生产的。
即基因重组 由于基因的独立分配或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而在后代中出现亲代所没有的基因组合。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有转化、转导和接合等方式。
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使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通过噬菌体媒介,将供体细胞DNA片段带进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自然界中转导现象较普遍,可能是低等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新的基因组合的一种基本方式。供体菌和受体菌的完整细胞经直接接触而传递大段DNA遗传信息的现象,称为接合。
细菌和放线菌均有接合现象。高等动植物中的基因重组通常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即在性细胞成熟时发生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部分遗传物质可实现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圈的繁荣昌盛起重要作用,也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性内容。基因工程的特点是基因体外重组,即在离体条件下对DNA分子切割并将其与载体DNA分子连接,得到重组DNA。
1977年美国科学家首次用重组的人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基因生产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获得成功。此后,运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医药上重要的药物以及在农牧业育种等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预计下世纪在生产治疗心血管病、镇痛和清除血栓等药物方面基因重组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都叫做基因重组。而狭义的基因重组仅指涉及DNA分子内断裂—复合的基因交流。
真核生物在减数分裂时,通过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后代,这种重组过程虽然也导致基因型的变化,但是由于它不涉及DNA分子内的断裂c复合,因此,不包括在狭义的基因重组的范围之内。 根据重组的机制和对蛋白质因子的要求不同,可以将狭义的基因重组分为三种类型,即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和异常重组。
同源重组的发生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在重组过程中,两条染色体或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真核生物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细菌以及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