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1.政治必修一的详细知识结构图(要完整的)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③货币的职能: 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考点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考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考点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2.高一必修一政治每单元知识框架图
高中政治必修一单元知识框架图。此链接有详细解答高中政治必修一单元知识框架图
高中期末复习方法:
一、是专题复习,形成体系。
围绕专题复习,那往往要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搞清楚章节之间内在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梳理方法、突出重点。
最基础最一般的思路和方法往往也就是最重要的、适用性最广泛的,这是首先要掌握好的。
三、强化练习,熟能生巧
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质”和“量”。这里讲的“质”,一是要求练习是真正通过独立分析而解答正确的,并力求能举一反三。
四、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复习中(平时学习也一样)还应提倡同学间的互相讨论、互相解疑,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心理暗示,增强自信
人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语言引导思维,我们为了我们的兴趣的良性循环,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暗示和鼓励。告诉自己,书本很简单,我一定可以搞定。
六、正确记忆,提高效率
1、记忆的时间段:
短时记忆:5:30——7:30
长时记忆:14:00——17:00
深度思考:20:00——22:30
2、对于一些东西,要重复记忆,如英语、数学公式等。
3、记忆的四个层次:数字——文字——声音——图像,其中图像是最高级的记忆技巧。
七、明确任务,细化目标
明确期末复习的主要任务。
参考资料
学科网:
3.政治必修一二三各单元归纳知识框架
我有哲学的,也就是高二上册。
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到反作用原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5.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6.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辩证唯物论: 一.联系 1.普遍联系原理。 2.因果联系原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4.联系的客观性。
二.发展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3.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三.矛盾 1.对立统一的观点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2.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3.认识队实践的反作用原理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5.认识的根本任务 6.实践的基本特征 7.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些都是主干知识点,希望你能用到 那你要什么?经济学还是政治学?2010年高考政治知识点 3.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 (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集中地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创立名牌。 核心提示:经营者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问题,要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诚信经营,反对欺诈,创立名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考点四: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均资源少是我国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
(2)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措施:第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第二,关键要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走科教兴农之路。第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第四,要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第五,加快调整农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核心提示:①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②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包括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政策。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消费水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④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主导作用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我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业素质,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发展我国工业:①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尤其要鼓励工业企业的"强强联合",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④要提高我国职工的职业技能,加强自主技术创新,从而在世界经济产业链条中处于有利地位。⑤大力发展建筑业等支柱产业。
核心提示:工业知识的考查一般是围绕我国工业的素质和如何提高我国工业的素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等展开。 3.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等。
(3)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重点突出其在解决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核心提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出路)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 4.劳动者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
同时强调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2)劳动合同制度及其意义:重点掌握订立劳动合同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即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劳动合同制度对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有重要意义。
(3)社会保障制度:①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原则:A.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B.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③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A.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B.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C.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核心提示: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②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结合大学生就业难深刻认识劳动合同制度要求提。
4.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
人教版必修1高一政治复习:第1单元知识体系及知识点梳理(2)5、正确对待货币: 货币被崇拜的原因:商品价值由货币表示,成了财富代表。
货币并不神秘。从产生过程看,是一种普通商品 从本质看是一般等价物 从作用看,受社会制约 对货币的态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供求影响价格 1、分清楚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供求关系)和间接因素。
2、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供求而影响价格的。通过供给扩大和缩小,,或通过需求扩大或缩小影响价格。
二、价值决定价格 1、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意义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5、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6、商品总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2、如何理解等价交换? 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 价格也反过来影响供求关系 从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一致。
四、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影响 1、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相反方向变动 2、其他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替代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3、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可以调节生产 激励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激励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第三课多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A人们的当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消费与未来收入关系 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会影响社会总体水平。 B物价水平 2、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的组合和比例关系。
消费结构可分为宏观消费结构和微观消费结构 从微观看,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制约家庭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 从宏观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一个国家的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 消费水平对消费结构影响: 消费水平对食品支出比重的影响 消费水平对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的影响 消费水平对住房=医疗、交通通讯支出的影响 消费水平对劳务支出水平的影响 消费结构的变化同社会生产有关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原则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原则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结构以及要点归纳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内容: (权利)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可以进行再分封,从而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义务)服从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作用:扩大统治区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发展: 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瓦解原因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②诸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大;③周王室衰弱表现: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如楚王问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巩固王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等级。
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第2课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1)专制主义: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2、矛盾:(1)君权与相权 (→皇权、中央→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中央与地方3、影响:(1)积极:a. 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B.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民族的融合c. 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d. 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的完整和统一。 (2)消极:a. 容易形成暴政。
b.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c. 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的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阻碍中国文化的发展。
秦朝的统一——历史条件:①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②秦国经商鞅变法实力变强③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皇帝的地位及权力:全国的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皇帝制度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秦朝的中央机构1.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虚设)。
2.三公九卿制特点:分工明确,互不相属,相互牵制,绝对受制于皇帝,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郡县制——1.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出现了郡、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郡县制的内容:由皇帝直接任免,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不得世袭,没有封地。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郡县制建立的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包括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与社会影响——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刘邦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会有与中央对抗,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①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命令)-吏、户、礼、兵、刑、工评价: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②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中央实行中书省,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意义: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