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教何时改名真大道教的?

bdqnwqk2年前问题13

  刘德仁之后,陈师正、张信真、毛希琮先后掌教,毛希琮之后,真大道教内部 发生了分裂,其教分为燕京天宝宫和玉虚观两派,天宝宫一派以郦希诚为五祖, 玉虚观一派以李希安为五祖。元代时,郦希诚一派得到元皇室支持,被尊为正统,从这时起,大道教改称 为真大道教。
  随着其掌教人得到皇室的尊宠,真大道教的传播地区由金代的中 原地区扩大到江南、西南和西北地区。郦希诚之后,孙德福、李德和、岳德文先后 掌教,岳德文掌教期间,真大道教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岳德文在去世前,曾将教 事付与张清志,但张清志并没有顺利掌教,而是产生了一个由“二赵一郑摄掌教 事”的局面,反映出真大道教内部争夺掌教人位置的斗争,这个非常局面持续了五年才告结束,张清志最终做了掌教人。
  张清志掌教时,真大道教非常繁荣,宫 观众多,传播地域广泛,并形成了以大都天宝宫为中心的严密的组织机构。张清 志逝世后,真大道教湮没无闻,很可能是融入了当时已经成为全国道教两大派 之一的道。

关于道教正一派的问题

  

就数据来看,近现代正统道教信仰人口与就其境内影响力,台湾为最兴盛的地区之一。

道教为中国固有宗教,历史十分悠久。历经200年-1300年的推广与传布后,大约可分为南方的天师教,与北方的全真教。北方全真教采自行主义,重视修养苦行,南方采他力主义,重视符咒科仪,一般来说,台湾的道教来自中国南方福建的天师教。
  

在台湾,从清领时期就一直享有高度宗教自由的民间社会,经过日治时期与中华民国百年统治之后,道教仍呈热烈的蓬勃发展风貌。以闾山法与道教正一道正一派、符?派相融合以及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闾山派,一直都是台湾主要信仰之一。而不论是正一派或闾山派所带来的道士、法师及造醮观念与习俗更是深植民心。
  这里面,虽然科仪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尽相同,不过台湾多数道教庙宇仍自诩为正统“正一派”(台湾亦有人称天师道正一派)传承。

1980年代之前,正信佛教未经慈济、印顺、圣严等佛教家宣扬前,正一派或闾山派可说是全台最主要宗教。即使道教势力略为衰退的今日,只要逢年过节,画上代表三清的三个“V”字及制式符首与符脚(鹤佬话称“符仔脚”)的正一派符?在台湾处处可见。
  台湾现有喜庆丧葬过程,甚至媒体节目与大部分建物,更多处可见道教科仪与风水禁忌。另外,闾山符?延伸的收惊仪式,更是全台北最大庙宇行天宫的主要特色。

在台湾,道士的宗教约略任务有二,一则度生,一则度死。所谓度死,乃是指丧葬的科仪与做功德,所谓度生,又可分为祈福与驱邪。
  前者有建醮,谢平安,做三献等,后者指安胎,起土,补运等。而从事的人员通常称司公。若再细分,乌头司公专门度生,红头司公专门度死。

信仰人口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提供资料显示,台澎金马地区现有包含玉帝庙、关帝庙、妈祖庙、三太子庙等等种类的道庙共8000间,利用民房设立之中型道坛约在10000间左右,传教人员28,000余人,信众在8,000,000以上(占全台湾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但此数字部份与佛教有重叠情形。
  (

江西龙虎山是正一派祖庭,是求真访道的洞天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