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

bdqnwqk2年前基础11

1.运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和而不同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的多样性主要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表现现出来.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怠单糙竿孬放茬虱长僵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应遵循的原则是: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2.文化多样性

保护文化多样性要以内心尊重为前提1925年4月29日,鲁迅在《坟·灯下漫笔》这一名篇中,针对那些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外国人,有这么一段精辟的分析:“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

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

这些都可憎恶。”从前被称为“固有文明”的东西,现在则换了个时髦的说法,叫做“文化多样性”,赞颂“中国固有文明”,也改叫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了。

名号变了,但是其心态,仍然不出鲁迅在整整80年前归纳出来的这四种。比如近年来北京出现的众多“民间环保组织”,其主要精力并不是用于帮助治理北京市令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污染、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或弘扬北京的文化传统,却是高高在上地要去保护边陲地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环保人士”反对开发云南怒江水电的一大理由,是认为这将会改变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破坏文化多样性。我最近有机会去怒江走马观花体验了一下那里的生活方式。

与怒江人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给我留下同样深刻印象的,是那里的贫困。当地政府安排我们慰问的贫苦人家,与我们无意中闯入的人家相比,竟还算是殷实的了。

后者的贫苦程度超过了30年前我在福建山区之所见,可谓家徒四壁——不,连墙壁也没有,只是四面透风的木头而已,当地之所谓杈杈房、木楞房,需要用火塘取暖。“环保人士”称开发怒江实际上会让原住民变得更贫困,难怪同行的司马南质问:“我不知道像这样全部家当用一根扁担就能挑走的生活,还能再贫困到哪里去?”一位著名的“环保人士”在讲座中放了一张怒江原住民小孩崭露好客笑颜的照片后感叹说:“怒江人民虽然很穷,但是过得很幸福,他们愿意祖祖辈辈一直这么过下去。”

通过一张照片,她似乎就成了怒江人民的民意代表了。而我倒是知道这么一件令“环保人士”尴尬的事:三名来自怒江的大学生去年应邀参加北京“环保组织”举办的讨论会,“环保人士”预计他们会反对开发怒江才发出邀请,没想到他们在会上反而支持开发怒江,令“环保人士”感到吃惊甚至失望。

怒江僳僳族姑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学生和玲在会上发言说:“我了解的多数怒江人的想法,就是能过上好日子。而移民补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应该说搬迁问题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山民搬迁后的生活,无论如何会比原来的好。”怒江人民的贫困生活以前从来没有获得北京那些“环保”老爷、小姐们的垂青,等到听说怒江人民想要破坏“原生态”脱贫了,他们才来为怒江人民指明道路。

有的说怒江不应开发水电,而应该开发“生态旅游”。但是,如果“生态旅游”真得到大规模开发,生态还会一成不变吗?最有趣的一个脱贫替代方案是,把计划用于开发怒江水电的数百亿元投资改为生态补偿救济金把怒江人民世世代代养起来。

且不说投资者并不是慈善家,不会把投资资金当善款,即使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怒江人民就愿意被永远养着,不能谋求自身的发展?怒江一位环保官员愤怒地说:“怒江人民又不是猪!”自己安贫乐道是美德,希望别人安贫乐道却是缺德。那些口口声声说怒江原住民过惯了幸福的贫困生活并且愿意一直这么过下去的“环保”老爷、小姐们,自己愿不愿意去过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从史料记载看,怒江各族人民也并不是天生就喜欢过这种生活,而是由于各种原因,经历了多次大迁徙,被迫上山栖息。

近年来为了保护山林,当地政府一直在对山民进行搬迁,用一位官员的话说:“即使怒江不开发水电,生态移民也不会停止。”贫困不是文化。

民族文化也不是静止不变的。既然我们早就告别了汉代的生活方式,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演变,拆掉了裹脚布,脱下了长衫马褂,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洪流,又凭什么要求少数民族继续保留其“原生态”,作为博物馆的展品供我们研究、欣赏呢?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引申而来的,其实大谬不然。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应该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主体是有尊严有意识的人,而不是动植物,外人对他人的文化应该尊重,却不应该自以为高人一等,要当他人的保护人,只许自己变,却不准他人也变。

3.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首先,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或生物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各民族的文化是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然而,文化多样性并不是被动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生态或生物多样性。

其次,文化多样性是各种族、各民族交流、创新和创作的源泉。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舞蹈、音乐、绘画、工艺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现代西方流行的许多舞蹈、音乐,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乐上创造的。文学创作、建筑艺术等也一样。二是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第三,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界上各民族无论大小,无论其社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一律平等。各民族应该相互尊重各自的文化,并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

第四,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居住、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

第五,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别。

4.关于”文化多样性”资料,不少于500字

2005年10月2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旨在通过弘扬民族传统和语言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这项由法国和加拿大倡议的文化多样性公约包括35项条款,被不少国家认为是可以对抗美国“文化霸权”的一个堡垒。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

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这是一直致力于倡导文化多样性的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深刻见解。

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则说:文化是以调和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为骨干的,是人的生命力的强韧产物。在笔者看来,文化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没有“文化”的人,那就不会是这颗蓝色星球上的“高等动物”。

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曾说:“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认知,相比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人迟滞了一步。

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直至十多年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才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公约》,而有的大国还是竭力反对这个公约的。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崭新问题。

保护文化多样性,前提是认识与尊重文化多样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说的其实就是多样性的文化。

文化能趋同,文化亦可立异。而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文化的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11月第31届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其中说到:“文化是当代围绕认同、社会凝聚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各种争论的核心。”多样性的文化必然有冲突,这种冲突或停留在文化层面,或廓张至观念高空,或延伸至战争领域,一如著名学者亨廷顿教授对文化冲突可能引发世界性战争的担忧。

要协和万邦,就需要跨文化对话、越国界沟通,让“和”的文化弘扬,让“中”的精神光大。全球化时代保护文化多样性,如果说不需要“同枕头商议”的话,那么,必然需要“同桌面沟通”,最终抵达和谐共处、达到多样并存。

文化是可传播的,文化是有力量的,文化是可以发展的,文化是能够成为遗产的。文化需要宽容、包容、兼容,所以,文化的繁茂,需要自由气息氤氲的文化生态环境。

有的文化能成为产品,有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出售的无价之宝。要保护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每一个文化的细部都要被尊重和重视;尊重一小棵文化植株,也就是尊重整个文化的生态。

从终极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是人的造化,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己。也正如此,一切文化的难题,都是人的难题。

学者龙应台对此说过一段比较深刻的话:“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见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的难题,其实就是最大的难题,所以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比较于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具有更多的复杂性。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人类世界的软实力。

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知难行更难。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既要防范天灾,更要力避人祸。

在地球上,文化多样性是一张色彩斑斓美丽和谐的织锦,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其中的几处蛀出虫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不同国家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其赖以生存、延续的条件。

“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这是一直致力于倡导文化多样性的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见解。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则说,文化是以调和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为骨干的,是人的生命力的强韧产物。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崭新问题。 保护文化多样性,前提是认识与尊重文化多样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意就在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文化能趋同,文化亦可立异。

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文化的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曾说道:“文化是当代围绕认同、社会凝聚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各种争论的核心。”

多样性的文化必然有冲突,这种冲突或停留在文化层面,或扩张至经济领域,甚或延伸至政治世界。要协和万邦,就需要跨文化对话、越国界沟通,实现文化上的“和而不同”。

全球化时代保护文化多样性,必然需要“同桌面沟通”,最终达到和谐共处、多样并存。 文化是可传播的,文化是有力量的,文化是可以发展的,文化是能够成为遗产的。

文化需要宽容、包容、兼容,所以,文化的繁茂,需要自由气息氤氲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的文化能成为产品,有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出售的无价之宝。

要保护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每一个文化的细部都要被尊重和重视;尊重一小棵文化植株,也就。

5.【运用文化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文明观所体现的】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因为多种因素和社会实践的差异,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说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②对待文化多样性,应该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国的文明观认为文明是平等的,反对文明的傲慢与偏见,认为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促进各自文化的发展和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③中华文化有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国文明观认为文化是共生共荣的,在和睦中相处,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6.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他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

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做法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

7.如何维护文化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1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该宣言分“特性、多样性和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与人权”、“文化多样性与创作”、“文化多样性与国际团结”五部分共12条,最后提出“实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行动计划要点”共20项。宣言指出:“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

在全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世界,这一宣言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如何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首先是立法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的范围;1989年又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建议各国把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也纳入保护的范围。

2001年提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资料,世界上57个国家将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52个国家的立法中包含了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条款。

日本是传统文化保护较好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立法较早而且十分完备(在19世纪下半叶起便开始立法保护)。美国于1906年通过古迹法,授权总统以文告形式设立国家遗址。

1935年和1936年分别通过了《历史遗址法》和《公园、风景路和休闲地法》。后来又制订了许多相关法律。

此外,美国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立立法。各种法律对保护和利用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韩国也一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备加重视。应当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戏剧、舞蹈、工艺和体育活动等,如果国家不通过立法形式加以保护,国家不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完全通过市场调节和自负盈亏经营是很难维持其生存的,并有可能逐步消亡。

其次是开发保护,即通过开发保护民族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在社会中失去功能,也就会自动消失。

通过开发旅游,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使各族人们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英国十分注重开发遗产资源,旅游业十分发达。

如伦敦两日一次的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几乎每次都吸引数万至数十万游客。法、德等欧洲各国也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各种方式开发保护。

再如日本,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下,日本的传统文化保留之多,使许多外国人感到十分惊奇。 第三是创新保护。

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

近代西方“保守主义”的先驱、英国著名学者布尔克在他的《法国革命的反思录》名著中说:“一个国家若没有改变的能力,也就不会有保守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它将不免冒着一种危险:即失去其体制中它所最想保存的部分。”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提升传统文化的质量,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一生追求的理念是振兴中华,希望古老的文明之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旧邦新命”。所谓“旧邦新命”,即尊重传统并弘扬传统,但不因袭传统,而是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吸收新思维、新概念,对传统的东西进行新的诠释,推陈以致其新,从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

文化创新的形式多样,其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例如,儒学的人文精神包括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和笃行精神,在此基础上必须吸收当代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丰富发展中国的人文精神,以适应当代世界。

其二是文化再造,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例如,中国各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必须注入新的因素,使之具有活力。

一些民族地区也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再创造。其三是转换功能,使某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功能。

例如,英国和欧洲国家的传统房屋室内都有壁炉,以供烧柴禾或木炭取暖,壁炉与房屋顶上的天窗相通,以排烟。现在虽不再烧壁炉,但他们在盖房子时仍修壁炉,因为壁炉具有通风透气的功能。

这样,壁炉的功能由取暖转换为通风透气。 总的说来,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或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因此,保护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链接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全球化的几种观点 文化多样性是历史上和当代世界的客观事实,世界上每一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各国、各民族能否长期保留自己的文化特点,成为许多学者和政治家关注的问题。

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8.论述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在全球化浪潮下,国际上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呼声日益 高涨。

回顾人类文明史,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都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拥有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1.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面对全球化浪潮,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现代许多国家民族都大力保护民族文化,培养统一的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1.1 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文化气质。是该民族在发生和发展中所有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多层面的完整复合体;是其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创造方式、信仰方式、感受方式、表达方式、道德习俗的历史积淀和知识系统;代表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潜意识中的社会心理趋向,铸造了最核心的民族性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民族精神,强化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1.2 民族文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是一个国家、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如果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后续力量,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民族文化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民族文化产业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可持续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消费,拉动内需增长。

所以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 1.3 民族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步入文明、发展文明的特殊路径。

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能力的文化软实力,对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发生起着深刻的影响。

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驰骋的国家,历来都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2.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对抗文化霸权主义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的优势,加紧了对发展中国家从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全面输出,从某种程度上讲,全球秩序是西方的价值观念、体制和规则的扩大和延伸,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色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体化是一种压力,是对传统民族特性的冲击。面对西方经济霸权、政治强权和强势文化的刺激,民族国家出于维护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本能地以民族主义来抵抗,特别是中、小国家由于受到自身实力所限,不能借助某种国际机制来抗拒这种压力,民族主义便成为唯一有力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之间的竞争具有了战略意义。

2.1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经济、政治等综合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文化霸权。在冷战结束以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关于全球政治的一个共同认可的假设是谁赢得文化,谁就将赢得世界。

也就是说,谁的文化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在全球赢得更多人的认可,谁将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因此,推广传播各自的文化成为当代各个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的战略目标。

2.2 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权利的分布。

19世纪以西方殖民主义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利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随着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利的日益增长,却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那些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正在自我伸张。

3.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减弱民族冲突 伴随着日益紧密的国际、族际交往,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减弱文化民族主 义冲突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上很多不安定。

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

标签: 多样性知识
返回列表

上一篇:除螨小知识

下一篇:于丹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