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戒怎么用
1.如何持戒
佛戒就是佛家的戒律。
1、必须要认真学习和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特别是尊敬老人、孝敬公婆、懂礼貌等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这符合“摄善法戒”。
2、必须要斩钉截铁地立即斩断这些不良习气
如果我们在克服这些不良毛病时,犹犹豫豫,推三阻四,其实就是不想改。如果不想改,那么就不会有进步。注意,对于缺点不想改变,妄图挺是挺不过去的,最终还要落实到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修养上面去。特别是过真妄交辙、意识关的朋友,不升华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是过不去关口的。
3、要想摆脱烦恼
就得克服习气
大量的烦恼都是因为自己的习气造成的。因为不良的习气,使得他人反感自己,如果自己不从受到打击上反思自己,那么就永远也摆脱不了烦恼,命运对自己来说就总是不好的。所以必须要学会自责。
4、认错和纠正错误的恶劣态度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这是轻浮、自傲、不虚心的表现。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自己的关口加重。所以必须有想深入领悟认识和纠正错误的态度。如果态度端正了,就说明修养在入门。因为这意识到要掸去身上的灰尘了,从而离佛性近些。
5、持戒(律己)、学习和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分钟热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和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目的与意义必须明确。不能稀里糊涂。一定要知道它是在帮助自己做人,是作为人应该学习和做到的最起码行为要求,也是使自己摆脱烦恼的必要途径。
6、不要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了。其实,在思想领域自己仍然非常幼稚。所以,我们必须要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不足,真正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去做,而且热情主动地去做,那样自己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7、等待无效。道德修养不提高,靠熬靠挺最终是过不去的。必须从现在就要做起,提高自己的修养。
8、学会主动、热情地慰问老人,特别是儿媳要经常主动接近、热情关心和慰问公婆,这是礼貌和善良的表现。不要冷漠,不要不管不问,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9、在老人和领导面前要学会必要的礼貌。特别是儿媳在公婆前,要注意不要手舞足蹈,不要张牙舞爪,不要目中无人,不要自私自利,不要长幼不分、目无尊长,不要懒惰,不要我行我素、胡作非为。
要学会在公婆等老人面前主动热情地关心、照顾、慰问老人,柔和贤惠,勤劳肯干,中规守矩。这些都是持戒的内容。有了疑惑或反面意见要在尊敬老人和领导的前提下,在适当时机,以合适方式和颜悦色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顶撞老人和领导,不要目中无人。
10、要学会热情待人,时刻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别人造成伤害,不能动不动就摆脸给别人看,不要情绪化,不要连五分钟的稳定情绪都稳定不了。一定要注意修养。
11、对于自己缺失的道德一定要设法补上。要谦虚,要自责,要时刻想到道德,那么就会迫使自己努力学习并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懂礼貌的人。
12、家庭不和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因为小字辈的道德严重缺失造成的。特别是儿媳,缺乏必要的孝敬心和行为,缺乏传统道德理念,缺乏道德约束,从而导致家庭矛盾。所以,做为小字辈必须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学会孝敬老人,学会持家过日子。老人也应该对小字辈予以一定的包容,允许对方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13、纸是包不住火的。妄想不改变自己的毛病,而只是靠遮遮掩掩蒙混过关,那最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后的下场只能由自己承担,苦果只能由自己品尝。
15、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认为我们所讲的道德规范不正确。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承传下来的正义的内容,是被无数人所证实了的,受益无穷的内容。难道你就那么特殊吗?认为道德不正确吗?赶快纠正自己的不足,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做无用功而耽误时间。
最后,愿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进步,努力弥补缺失的道德,不要等待,为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奋斗。
2.怎么是 摄心为戒,怎么做到 摄心为戒
摄心为戒也就是保持正念,如果能时时刻刻保持正念,持戒就变得非常容易,不会再觉得戒律的规定很多。
如何保持正念呢?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四种正知,即: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及不痴正知 。
其中,有益正知是检查(向前行的)行动以确定它是否值得做之后,了知有真实利益的洞察力。因此,当向前行的念头生起时,修行者并不顺从心的冲动而立刻向前行,而是先考虑:「向前行是否有真实的利益?」
适宜正知是检查向前行是否适宜之后,了知其适宜性的洞察力。例如参访佛塔是有益的。但是,当举行对佛塔的大供养法会时,多到可以覆盖十或十二由旬地的大批群众聚集在一起,男人与女人穿戴着适合他们身分的装饰品四处游逛,看起来就像色彩鲜艳的玩偶一样。在这样的场所,比丘可能会对可爱的对象生起贪欲,对可厌的对象生起瞋怒,对中立者生起愚痴。比丘也可能违犯身体接触方面的戒条 ,或遭遇生命或梵行的障碍。如此,那地方就不适合去。然而,如果没有这些障碍,那地方则是适合去的。去参访菩提树也可运用同样的解释。
行处正知。行处(gocara)就是适合自己修行的业处(禅修法门)选自三十八种业处。行者审察了有益与适宜,并且学习了自己的禅修业处之后,生活中或走在路上时一直将禅修业处保持在心中,这就是行处正知。
不痴正知是佛法慧学阶段的,乃是在向前进等时候不迷糊。应当如下述来了解不痴正知。
在此,比丘在向前进或返回的时候对这些行动不迷惑,不像蒙昧的世间人那么想:「自我在向前进,向前进的行为是由自我产生的。」或「我在向前进,向前进的行为是由我产生的。」相反地,他理智地了知:「当『我要向前进』这样的念头生起时,由那个念头产生的心生风界会造成〔身体的〕动作 。因此,借着心理活动(所产生)风界的扩散,被认为是身体的这一组骨骼才会向前走。」向前走的时候,在每一次举起脚的动作中地界与水界是次要与软弱的,而另两界〔风界与火界〕则是显著与强力的。在脚向前移与脚跨出时也是同样的情况。但是在脚向下落的时候,火界与风界是次要与软弱的,而另两界〔地界与水界〕则是显著与强力的。在脚放在地面与脚向地面压下时也是同样的情况。
3.戒尺是用来干什么用的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馀、濶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
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
扩展资料
《一年级》节目目中,陈学冬带领学童赴安徽南屏进行国学游学,而国学老师汪瑞华在带众人感受国学之风同时,更以“戒尺”惩罚学童树立规矩,其中,单纯调皮的马皓轩小朋友更是屡次受到惩罚,引起不少人的争议。
节目中,陈学冬直言“不太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并指这属于“体罚”,“现代教育孩子都不用体罚的方式了”。
不过对于体罚的说法,汪瑞华本人并不认可,现场他向大家展示了节目中自己所用的“戒尺”,并表示自己虽然对孩子进行惩戒,但不存在对孩子的伤害,“其实我事后也有和孩子交流,告诉他不是为了打而打,是爱他所以才管他”。
而在当天的公开课中,叶兆言和邱建新也都纷纷表示反对“打孩子”,并称对汪瑞华拿戒尺惩罚孩子这一做法表示愤怒,叶兆言坦言,“打孩子是不对的,这是严重的倒退,如果真要打的话,其实应该要打家长”。
但他也表示,虽然他对于“打孩子”持反对态度,但他也认为将这样一种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以真人秀的方式展现是很好的,“这样更可以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引起大家的讨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