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知识
1.中西方文化常识
传统方面: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
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
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
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这个应该够特点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
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
2.西方的文化知识
饮食观念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
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
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
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
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
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
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
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
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
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
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希望对你有帮助。
3.中西方文化常识
传统方面: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
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
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
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这个应该够特点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
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
4.中外文学文化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三代:夏 商 周
23、《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三教:儒 释 道
27、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5.中西文化的文化有哪些
西方传教士东来,以传教为目的,并且宣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深入封建社会上层,积极争取开明的封建士大夫,展开平等的文化沟通交流与合作,西学东渐开始形成。
影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合译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科技,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如何认识:中国的科技文化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到明朝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差距在不断的缩小,甚至有些领域落后于西方。
明朝中后期西方近代科学已经产生,而中国的传统科技在专制主义统治下停滞不前,这与双方的政治体制是分不开的。中国封建统治日益加强日益腐朽,极力维护封建思想,八股文取士的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新思想的冲击,因此近代科学的产生缺乏必要的政治思想条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缓慢,与之相适应的近代科学缺乏产生的经济土壤。
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且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和经济条件都得到一定的瓦解,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西方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大大冲击了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而西方知识和科技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6.西方的文化知识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希望对你有帮助
7.中国文化常识
只有在这样的传统节日给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过节,去体会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享受亲情的快乐;也只有规定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才能体现政府对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视,为民众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且有利于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政府应该考虑立法为中国传统节日正名!给她们贴一个"法定"的标签是绝对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态,必然换来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觉悟和兴趣,否则,一切休提。不知什么时候圣诞节包括圣诞消费已在祖国大地悄然盛行,还真为中国的GNP保持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GDP----国内生产总值也得跟着涨吧?计算公式中都有消费这一项嘛。
可是圣诞消费能增加中国的GNH值(国民幸福总值,由不丹国王首次提出)吗?NO WAY,不可能!起码我没有为圣诞消费而感到幸福,钱花的心疼是次要的啦,关键是这节过的窝囊!放着那么多中国人自己的节日不过,圣诞节在那儿消费个什么劲儿嘛!---这根本就是文化入侵!为什么美国人不过春节!!为什么不让中国的春节增加美国的GDP---------(破折号表示声调的提高和声音的延续以及咬牙切齿)!!!牢骚归牢骚,其实一句话,人家西方重视自己的文化,才能搞的全球都过圣诞,中国的基督徒不多吧,可就是要跟着人家过,我们自己愿意当然不关人家的事啦。当然过圣诞也不证明自己就崇洋,可心里就是觉得不舒服,为什么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很有意义,可中国人自己就是不重视?为什么我们知道人家有个圣诞节还跟着过,人家就不知道我们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毫不夸张的说:甚至好多中国人都不能把这些节日的含义正确无误的说出来!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其实不能怪伟大的中国人民,而是政府本身不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先------除了春节和元宵节外,你们单位清明节和端午节什么时候放过假的?中秋和重阳呢?我清楚的记得清明节跟同事换课回乡下扫墓,返校后将两天的课放在一天上的痛苦经历。
还有更痛苦的,唉,往事不堪回首------让时间的车轮返回到两年前的农历八月十五,话说那年中秋节上午恰逢俺上最后一节课,下课已是北京时间11点50分整,下课晚倒不打紧,可那天恰逢我讲授新课程;讲授新课程也不打紧,可那天的新课程恰巧又很难懂;课程难懂也不打紧,可我的学生恰巧还很好学;学生好学也不打紧,奈何我的轻功还没练到家,于是我那可爱的学生们不顾一切义无返顾的于教室门口擒获了我,不假思索的从嘴里蹦出了十万个为什么!求知的过程是快乐的,而快乐的时光又总是显得短暂的,于是半个时辰的光景象一柱香的工夫般匆匆溜走,等我回到家已是北京时间13点整!老妈跟老婆眼睛盯着月饼估计有一个时辰了吧,我没回家又不好意思吃,反正看到我时两人四只眼齐齐发出残忍的红光,象要把我给吃了。还好亲情是可贵的,她们最终口下留情,没有真的吃了我,只是连手臭骂了我一通------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古人又云好男不跟女斗,所以我当然不是对手了被海扁一顿。
幸亏我拜读过金镛先生的射雕三步曲,从降龙十八掌到九阴真经,从黯然消魂掌到乾坤大挪移还都练过,否则肯定要被骂的神经质,从此以后非象欧阳峰一样倒着走路不可!神经质倒是没至于,可最终我还是功力大损,落的下场跟倒着走路也差不多------由于被骂傻了,吃月饼时我是把花纹拿倒了吃的,这真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误,这月饼吃的思路不清晰,吃的没有逻辑性,不符合一个优秀理科生的一贯进食习性。试想如果政府在清明和中秋给全国人民提供哪怕一天的假期,我也就不用这样惨了我!搞的功力大打折扣,下次你让我使降龙十八掌我是使不出来了啦,你要是嘲笑我本来就不会,我就不能使一招亢龙有悔用事实来反驳你了。
哈!玩笑归玩笑,可道理是很明显的:不是大家不想过自己的节,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计算的,未必就恰巧赶上公历周末,所以由于工作的原因大多数人想过也是有心无力,即使有重视的,也大都因为跟工作冲突而留下过不美好的回忆,久而久之也就将这些东东给遗忘或在心里淡化。那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简单:只有在这样的传统节日给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过节,去体会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享受亲情的快乐;也只有规定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才能体现政府对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视,为民众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且有利于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政府应该考虑立法为中国传统节日正名!给她们贴一个"法定"的标签是绝对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态,必然换来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觉悟和兴趣,否则,一切休提。我意已决:至函文化部,向懂得尊重传统文化的人倾诉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至于唤起大多数人的觉醒就不是我这小人物力所能及的了。
今天是12月24日,学生见面就跟我说:老班节日快乐呀!!我心里既欣慰又不是滋味:他们显然对圣诞比对传统节日感兴趣。我该怎么办?难道我跟学生说:你们丫的不要给老子过圣诞了,违令者斩!------这样显然不行,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想:大叔,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