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基础知识

bdqnwqk2年前学者15

1.中国历史基础常识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 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约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一位最早的天才人物叫伏曦氏(又叫包牺氏或庖牺氏),根据天象地理变化规律,制出八卦,造书契,并教导人民进行佃作、畜牧、渔狩,且有“味百药而制九针”传说,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11、约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一位炎帝神农氏,是农耕、医药、乐器及市场交易的创始者,且有“遍尝百草”美德誉传后世。

当今常习惯将其与后来的黄帝并称为中华文化始祖。 12、大约2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

轩辕氏是北方部落中一位聪明勇敢的首领,因为深得人心,取得了最后胜利,取代“炎帝”帝位,称为“黄帝”。 13、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4、继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几位杰出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禅位:即传让自己的帝位)。

15、尧舜禹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代替父亲鲧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

16、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7、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8、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9、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20、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21、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2、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3、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骄奢淫逸,残暴无道。约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4、周朝建立后,施行“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政策,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被称作诸侯。

25、公元前841年,周朝出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认为中国最准确的历史纪年时间。

26、西周前期 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7、至公元前771年,宣王之子周幽王被犬戎人谋杀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即周平王,将都城由东迁于洛邑,史称为“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8、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相互征讨,胜者成为霸主,出现 “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9、公元前 606年,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

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30、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

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31、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32、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有句明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说: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

并提醒人们“物极必反”,注意“道”“德”相长。这是典型的传统辨证思想。

33、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4。

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简介

1、四书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五经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3、六艺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4、对联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5、灯谜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

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3.中国古代有哪些理论知识

声学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

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它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

用这种方法显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

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个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光学 《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的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蚀的成因。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学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来源------百度百科。

4.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简介

1、四书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五经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3、六艺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4、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5、灯谜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5.中国古代礼制的基础

据《周礼》记载,礼划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等,合称"五礼"。

一、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古人将祭祀看作为"国之大事",所以列位于五礼之首。

主要形式有三类:1、祀天神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祀天是虞舜时期祭天的典礼。

殷商时期,天神是“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臣工使者。

周代,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有“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

圜(同圆)丘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

汉高祖时期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后汉时期在洛阳城阳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

隋唐时期圜丘制度与东汉时期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祗、神州社稷、宗庙定为犬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

清世祖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

大雩:大雩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例行之祭,于仲夏举行。日月:相传古代帝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日坛称为"王宫",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

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日坛,在阜成门外建月坛;每逢天干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亲自祭日,余则由文臣代祀。每逢地支为丑、辰、未、戌之年时,皇帝亲自祭月,余则由武臣代祀。

星辰: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所谓的五星是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填)星;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方丘祭地:祭地是对土地的崇拜,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效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

比如说祭天、祭地。比方说在北京南郊有天坛,北郊有地坛,东郊有日坛,西郊有月坛。

那就说这四个地方它是一年当中的四等分,也就是讲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然后春分祭日,日坛,秋分祭月,它是四等分。这个祭天,它是一种农业社会产生的,一种祭祀形式。

但它不是为了渴望丰收。因为中国历代的帝王以为君权神授,就说他的权利是获于天的。

所以他通过祭天达到他和上天能够有一个对话,从而得到上天的眷属。而且通过这种形式,也表达他代天行政的这种巨大形象。

所以在古代社会,祭天是皇帝的专利,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是不能祭天的。二、凶礼凶礼是丧葬之礼。

对于亡者治丧以及对天灾人祸的哀吊都属于此。五服就指的一个人,死了后在这个丧礼上穿的服装,五种服装,你根据这个服装就能看清这个人跟死者的关系,从而能推证出你跟这个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五服,在电视剧里头也经常出现这个丧礼,但是它这个丧礼只是一律都是白的,丧服之间它没有差距。实际上这个丧礼,一个人死了以后,这个丧礼上的丧服它是有差距的。

那就是第一个是斩缞,第二个是齐缞,第三是大功,第四是小功,第五个是缌麻。第一个斩缞,指的就是,它是用什么做的?生麻做的。

这个缞就是衣服边,也就是衣服边不缝制散着,剪了以后就穿上了,披麻了。齐缞现在咱们写成,这个字怎么写的,就是整齐的齐,念齐缞,就是熟麻做的。

边齐了,缝制了。大功是粗白布,小功是细白布,缌麻是更细的白布。

这个等于是五服。因为五服穿着是不一样的,他的守丧的时间也不一样的。

比如说最重的斩缞他是等于是子为父母。他是三年的丧,这三年的丧实际上就是二十七个月。

这个齐缞是一年的丧。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缌麻是三个月。

三、军礼军礼是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战事之礼,包括田猎、校阅、献俘、出师等。出师祭祀: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

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出征前祭地叫宜社。誓师: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

凯旋: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四、宾礼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也是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之礼。

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射礼有四种。

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

6.历史学专业基础是考什么

考研历史学作为统考科目,其专业基础综合为: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

首先你是跨考专业考研,我们跨考为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推荐的复习辅导书为:

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

何沁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世界史方面有: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六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朱寰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孔祥明主编的《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几本书是必须要看的,但是复习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所报考学校的情况进行有序复习。

7.古代皇宫的基本知识拜托各位大神

不知道楼主需要的是什么方面的,是礼仪称呼,宫殿名称,布局,还是其他方面的? 追问: 后宫 妃子的分类 回答: 先说说称呼吧,.皇后, 正一品 。

贵淑德贤四妃, 从一品 。 夫人,正二品。

妃,从二品。 昭仪,昭媛, 昭容 , 淑仪 , 淑媛 ,淑容,俢仪,修媛,修容,正三品。

贵嫔,从三品。 婕妤 , 正四品 。

容华,从四品。 婉仪 ,芳仪,芬仪,德仪,顺仪,正五品。

嫔,从五品。 小仪,小媛,良媛, 良娣 ,正六品。

贵人,从六品。 才人,美人,正七品。

常在,娘子,从七品。 选侍正八品 采女 从八品。

古代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