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考上哈佛大学的中国人有谁?
刘亦婷 刘亦婷是成都外国语学校高1996级(1999届)学生。
于1999年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8月1日赴美国留学,2003年6月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她学的是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刘亦婷根据她“先就业,再深造”的计划,于2003年10月应聘到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同时也在准备读研究生。毕业后刘亦婷在成都外国语学校设有“刘亦婷课外活动奖”专门为奖励,激励在学校课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校友。
考上哈佛大学的中国人?
完全没有,哈佛大学现在大概有5-6名中国人,没一个是考进去的,全是靠牛人推荐的.即使你SAT满分,哈佛大学也不一定会入取你!
高晓松在清华本科都没读完,为什么可以去哈佛大学做研究员?
1月31日,高晓松发布微博说他“正式在哈佛大学入职成为研究员”。高晓松在清华大学读过书,但大三那年他发现自己不适合当科学家,加上那时出现高校学子退学热潮,因此决定从清华退学。
一个清华大学肄业的学生,怎么就可以成为哈佛大学研究员呢?
实际上,高晓松能去哈佛大学做研究员,除了自己本身的才华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国外高校教职工体系不一样。国外高校的一些临时职位,如researcher、research scientist也翻译为研究员,相当于国内的博士后,不过这与国内研究员的级别还是逊色很多。Research associate一般翻译为研究助理,并且需要博士学位,而高晓松在哈佛大学的职位是associate,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助理研究员”。
根据哈佛网站上的信息显示,高晓松做的是东亚语系的研究员,这里的研究员是指广义上的研究人员的意思,因此不能与国内等同于教授的正高级之称相提并论。高晓松自己在微博中也提到,他来哈佛是想“认真做点研究,努力做一个较好的知识分子”。
即便如此,“矮大紧”高晓松还是很厉害。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家庭背景。
1969年,高晓松出生于清华大学里的大院里,在这个大院,住着各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显然,高晓松的家庭在当时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首任校长,两院院士;外婆陆士嘉是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也是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按辈分算来还是钱学森的师姑;父亲高立人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张克群也是清华毕业,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师从梁思成。
生在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早就为高晓松规划好了人生:读完清华去国外留学,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学者。但高晓松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却喜欢上了音乐。自此以后,校园民谣、音乐制作人、写小说、拍电影、做节目,他一样没落下。即使当年从清华退学后,高晓松考过北电导演系没考上,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想要成为的样子。
1996年,高晓松和宋柯创办了“麦田音乐”独立品牌, 2000年,受聘担任搜狐网娱乐事业发展总监。2001年,离开搜狐受聘担任新浪网文化事业战略顾问。2012年,与师兄宋柯加入恒大音乐公司,出任董事音乐总监。2015年,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董事长。2016年,高晓松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
当年的一首《同桌的你》,不知打动了多少多愁善感的学子,而且也成为了一个时代无数人深藏在心底的经典歌曲。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又在多少毕业前的散伙儿饭上引得大家痛哭流涕,而且事后仍然感慨万分。
后来,高晓松开始做脱口秀节目《晓说》、《晓松奇谈》。在短短的时间内传达出庞大的信息量,这种信息量不是网上可以简单搜索来的,而是博览群书的踏实阅览。高晓松第一个高调退出综艺圈,专注于做音乐、读书,回归了自己的真正喜好。
2013年,高晓松创作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他说写这首歌的契机来源自他妈妈曾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轻易,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或许,高晓松漂洋过海成为哈佛大学的研究员,也是为了追求他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