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大学教授评价中国的留学生最缺乏什么能力?
我在英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完成的本科和工科研究硕士,读研的时候就当过助教,毕业后给导师在美国的一所常青藤大学里做过2年的助教,题主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
这里,结合我自己读书时的亲身经历,以及带学生时的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中国留学生的通病,就是“太乖”。出国前,我在国内也念过2年的正规本科,所以当我出国后从大一重新读的时候,排除语言的劣势,至少在专业方面,理论上我应当比当地的同学强一些。
然而,我交出去的第一篇论文作业,老外给我的评价很委婉:This is not an exercise of copy and paste!
即使我并没有直接抄袭或者搬运任何文献,但在老外的眼里,我习惯的那种写论文的方式,就是在“复制”和“粘贴”,只是在把不同文献里的资料、不同作者的观点,给汇拢到一起。
到后来,当我慢慢适应老外那套论文体系、尤其当我自己带学生的时候,说实话,看到那些国内直接高分通过雅思、托福进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时,我自己都头疼,即使他们的个人能力真的不错,但他们实在太乖了,乖到了就像没断奶的孩子一样,除了每节课上都会被那些没完没了的基础理论问题纠缠不清,每次课后追着屁股的各种提问,尽管态度可嘉,但他们的问题全部在那些理论、公式的使用、更多的还是让我推荐教科书、辅助教材等等。
这点,真的是东西方教育体系的最大区别,相对于国内老师勤奋的讲、学生认真的学、考试反复的考;老外的大学里,老师很少会去讲理论知识,因为那些应该是在图书馆里自己完成的,而课堂上那有限的时间,本应用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眼界的!比如我的那位导师,本身他就是个工程造价行业的大牛,太多的理论知识他自己都需要去各种查资料,即使他那几乎拍脑瓜子写出来的课程毫无体系与章法可言,但不仅涵盖了太多的专业领域,更直接带给了学生行业里最先进、最实用的方向与思路。
可悲的是,太多来自国内的乖孩子们,倒在了这个思维和学习习惯转变的过程中,因为习惯于依赖老师把饭喂到嘴边的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去适应“点到即止剩下全靠悟”的方向指引,更不会习惯在图书馆里的一个个不眠之夜,因为他们已经迷失了方向。
另一个通病,就是“太怂”当然,我刚出国读书的时候,完全也是个“怂人”,其中的原因没必要赘述,但这种“怂”,真的会在学校里甚至社会上吃大亏的。
很多留学生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很难适应的是,老外的大学老师是可以直呼其名的,老师也是可以平起平坐甚至急头白脸的去探讨问题的,而那些看起来各种高大上的公司、机构、事务所、政府机构,是打开门欢迎学生去做各种调研和问卷的。
无论美国还是英国,老外的理念是尊重能力,那里不需要尊敬,更不需要唯唯诺诺的执行,而大学里更需要的是学生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展现出来,而那些习惯按部就班、享受被人尊敬的老师,是不可能进入到一流甚至二流的大学里去误人子弟的!
第三,阅读能力这里的阅读能力,并不是在说阅读一本书的能力,而是怎样快速的从一本书里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一部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相对于国内大学里一位老师一本书就可以讲个几年几十年的现状,老外的老师上课经常抱着一摞书进门,一节课就能讲到十几本书里最精华的部分;而我,从来就没用过更没买过教科书,但我到底读了用了多少书,我自己都记不清了,也能几千本? 几万本?
中国人讲究厚积薄发,讲一门课、读一本书,喜欢把它给研究透了;
而老外更多的是拿来主义,什么好用、什么实用用什么,而大学里最重要的各种论文,如果仅凭一本书、甚至一个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去完成,那就可能真的成为了“复制”和“粘贴”的训练了。
所以,老外任何一所名校的图书馆都是24小时开放的,学生要是不在里面住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通宵就能毕业,那真的是天才。
而那些阅读能力差、甚至习惯于把一本书吃透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显然就要吃大亏了,因为你读一本书的时间,别人可能读完了几本甚至几十本,大脑里汲取的信息量,显然已经不在一个级别上了,而且,任何一本书,真正能用到也需要研究透的,就是那么几页、几章。
以上三点,就是本人所认为的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坦白的说,抛开理念和习惯的差异,那些能进入名校的中国留学生能力真的很棒,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越是名校,对学生的这三方面能力的要求就越高,而国内越优秀的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似乎就越差。
当然,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