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国学知识

bdqnwqk2021-05-24问题19

1.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具备哪些国学知识

第一、必须有基本的品德修养,所谓基本的品德修养,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一定要相信命运,要有知天命的基本素质修养。

孔子讲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为语文教师,最起码的应该对“道”不迷惑。

所谓不迷惑就是切实明白德为一切的根本,所以“君子务本”,这个本就是品德,要一切行为从培养自己和学生的品德入手,并每日“三省其身”,及时反省和总结: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德行感召来的。如果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彻底明白德行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那其他根本就不要再谈了。

第二、一定要懂文字学,或者说“小学”。三字经上说,“小学终至四书”,这里的小学就是训诂学或文字学。

不懂文字学就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每个字乃至每句话的真实含义。第三、四书五经至少要会背诵像大学、中庸、论语里面的全部内容以及部分孟子和五经里面的重要章句。

当然,像三字经、弟子规等这样的童蒙教材更是需要背诵的。背诵是一切的基础,自己都不会背诵,还谈什么指导学生学习国学?以及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呢?第四、一定要了解佛学和道学的部分内容。

真正的国学是贯通儒释道三家的,作为语文老师即便不能读大部头的佛经,但对于佛家和道家的基本教义和内容也是必须了解的,有些经典像《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等也是必须要背诵的。背诵以后再反复揣摩。

第五、对于中国历史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也要有相当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才可以以古为镜,才可以融会贯通。以上都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在通达了以上内容之后,相信你会对于怎样通过国学教育学生就有了个大概认识了。

2.国学考试考什么

内容: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 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 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

中职文化课类别的科目三与高级中学的科目三一致。中职专业课和中职实习指导不考科目三。

国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理论(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综合(中国文化要略);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教学实践加才艺选修。 详细情况请见:/link?url=Er-rbLxum7-J-z9fNV_CrgJBYBLMU3fbs82dcaSGTU2rt0A0m9Kd78BVELWag_zT1uXFtVc-nhjMMIznsW9lXq#6 概念: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统治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还有道家、释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含义解读: 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

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

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3.中学生应该了解那些国学知识

身为08级08班的语文课代表,我可以很明确地补充一下,那就是:凡封建思想者不读,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

凡有新兴趋向者益读,其以庄子、孟子及冯梦龙、李汝珍、曹雪芹一派。凡为中国国学之精髓者益读,其以歌、诗、词、曲为主干。

当然,这并不代表孔子之学说皆为糟粕,而其它皆为精华。只是孔门一派含金量太小,而含毒量过大,故不建议翻阅。

推荐阅读如下:(书名号略) 三韬 六略 庄子(南华经) 孟子 墨子 孙子兵法 史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菜根谭 官场现行记 小说:明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小说-镜花缘、儒林外史、隋唐演义 、红楼梦、七侠五仪歌以诗经、曹操的东门行为主 诗以李白、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唐诗表及以陆游为代表的宋诗 词以李煜、苏轼为代表 曲以杨果、郑光祖等为代表古文以古文观止为佳品这是文学方面的。人文科学方面还有很多,不一列举除文学方面,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武术、中国戏剧、中国皮影等无数项目都是中国国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不朽的精神文明遗产。

而适宜我们学习继承的国学必须符合一点,即思想积极,反对压迫,。身为08级08班的语文课代表,我可以很明确地补充一下,那就是:凡封建思想者不读,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

凡有新兴趋向者益读,其以庄子、孟子及冯梦龙、李汝珍、曹雪芹一派。凡为中国国学之精髓者益读,其以歌、诗、词、曲为主干。

当然,这并不代表孔子之学说皆为糟粕,而其它皆为精华。只是孔门一派含金量太小,而含毒量过大,故不建议翻阅。

推荐阅读如下:(书名号略) 三韬 六略 庄子(南华经) 孟子 墨子 孙子兵法 史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菜根谭 官场现行记 小说:明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小说-镜花缘、儒林外史、隋唐演义 、红楼梦、七侠五仪歌以诗经、曹操的东门行为主 诗以李白、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唐诗表及以陆游为代表的宋诗 词以李煜、苏轼为代表 曲以杨果、郑光祖等为代表古文以古文观止为佳品这是文学方面的。人文科学方面还有很多,不一列举除文学方面,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武术、中国戏剧、中国皮影等无数项目都是中国国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不朽的精神文明遗产。

而适宜我们学习继承的国学必须符合一点,即思想积极,反对压迫,反对剥削,不为那些地主阶级编造剥削人民的借口。

4.有关国学的知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2、科举前选拔官员 3.科举制名称 4、古代学校 5、古代学官 二、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 2、古代礼仪 3、古代位次 4、古代讳称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2、兼称几项 3、古代谦称 4、古代敬称 5、古代贱称 6、特殊称谓 四 、古代职官 1、古代官职概述 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5.国学考试考什么

内容: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

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

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

中职文化课类别的科目三与高级中学的科目三一致。中职专业课和中职实习指导不考科目三。

国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理论(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综合(中国文化要略);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教学实践加才艺选修。

详细情况请见:/link?url=Er-rbLxum7-J-z9fNV_CrgJBYBLMU3fbs82dcaSGTU2rt0A0m9Kd78BVELWag_zT1uXFtVc-nhjMMIznsW9lXq#6

概念: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统治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还有道家、释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含义解读:

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6.关于国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快考试了,急

1.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

2.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分为《易经》和《易传》周易八卦中的卦名为: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其卦象分别对应:天、地、雷、山、火、水、泽、风。

7.《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8.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9.《礼记》<;大学>

10.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1:纪传体《史记》

编年体《资治通鉴》

12. 本纪

世家

列传

14.儒、墨、道、名、法、兵、农、阴阳、纵横、小说。

18.编者:刘义庆南朝宋国人;注者:刘孝标,南朝梁国人。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

19:是李白和屈原吧?这个问题就你自己写了,可以从两人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来写,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0.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能力有限,只能回答那么多。

7.初中文言文国学经典都是哪几篇

一、经类5种★1.《诗经》(简称《诗》) 当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可专读国风、二雅。

程俊英译注本或精清陈奂《诗毛氏传疏》。★2.《春秋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通称《左传》宜选出若锐干篇熟读成诵。

杨伯峻注本或晋杜预集解本。(笑独行按:梁启超先生以为,或与《国语》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当合读之。

徐元诰集解本或三国吴韦昭解本。)★3.《论语》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杨伯峻译注本、清焦循通释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 ★4.《孟子》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杨伯峻译注本、清戴震字义疏证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南怀瑾《孟子旁通》可参。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清段玉裁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中华书局版无注本。)

二、子类6种★6.《荀子》(又称《孙卿书》)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其余亦须全部游览。张觉校注本、梁启雄简释本或清王先谦集解本。

★7.《孙子》(通称《孙子兵法》)杨炳安等校释本或魏曹操等十一家注本。★8.《管子》姜涛新注本、颜昌峣校释本或唐房玄龄注本。

★9.《老子》(又称《道德经》)当熟读成诵;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陈鼓应注释及评介本或朱谦之校释本。

南怀瑾《老子他说》可参。★10.《庄子》(又称《南华经》)内篇与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刘文典补正本、陈鼓应注释及评介本或清王先谦集解本。马恒君《庄子正宗》可参。

★11.《六祖坛经》(简称《坛经》)郭朋《坛经校释》或丁福保笺注本。三、史类5种★12.《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以下前四史可根据需要和兴趣摘读,其列传均当全体游览一过,并选取若干篇熟读。

(笑独行按:在下向以韩兆琦先生《史记选注集说》为选文精当,兹推荐所选为精读篇目,即项羽本纪、越王勾践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屈原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等二十篇。当然,韩先生的视角是文学的,不是历史的。)

南朝宋裴骃等三家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二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13.《汉书》清王先谦补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三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14.《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当全部精读一过。元胡三省音注本。

(笑独行按:另推荐岳麓书社版全四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15.《战国策》(简称《国策》,又称《长短书》)宜选出若干篇熟读。

缪文远新校注本或汉高诱注本。★16.《水经注》杨守敬、熊会贞纂疏本。

四、集类8种★17.《楚辞》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宋洪兴祖补注本、宋朱熹集注本或汉王逸章句本。

★18.《经史百家杂钞》宜熟读,能成诵最佳。★19.《十八家诗钞》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20.《世说新语》(简称《世说》)徐震堮校笺本、余嘉锡笺疏本或南朝梁刘孝标注本。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可参。

中考国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