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基本知识
1.采访知识都有哪些
1、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采访是新闻的基础、报道的依据,新闻则是采访的结果。没有采访,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采访的种类很多,与初学者关系密切的,有直接采访、间接采访、谈话采访(口头采访)、观察采访(目击采访)、书面采访等。 3、要系统学习新闻理论,同时,要特别关心当前的形势,以及党的重大决策。
4、要学习相关业务知识。 5、要积累知识资料。
采访范围内的行业和人物,应经常积累材料,收集有关专业知识,有关单位或行业的基本情况,形成适应新闻报道的最佳知识结构,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 6、制定采访提纲,采访提纲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采访提纲,拉出骨架就可以了,不用很细,这种简单的采访提纲到实际中可能还会有很大变化;另一种是专题采访提纲,这就需要有个总体设计,规定好总的采访目的和要求,以及各单项目的和要求,确定好采访对象,明确召开哪些类型座谈会,等等。
2.采访知识都有哪些
1、新闻采访的重要性。采访是新闻的基础、报道的依据,新闻则是采访的结果。没有采访,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采访的种类很多,与初学者关系密切的,有直接采访、间接采访、谈话采访(口头采访)、观察采访(目击采访)、书面采访等。
3、要系统学习新闻理论,同时,要特别关心当前的形势,以及党的重大决策。
4、要学习相关业务知识。
5、要积累知识资料。采访范围内的行业和人物,应经常积累材料,收集有关专业知识,有关单位或行业的基本情况,形成适应新闻报道的最佳知识结构,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
6、制定采访提纲,采访提纲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采访提纲,拉出骨架就可以了,不用很细,这种简单的采访提纲到实际中可能还会有很大变化;另一种是专题采访提纲,这就需要有个总体设计,规定好总的采访目的和要求,以及各单项目的和要求,确定好采访对象,明确召开哪些类型座谈会,等等。
3.关于新闻的基本知识是什么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种类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消息的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多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一般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是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
4.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编辑、写作、发表的前提,它为新闻的写作提供资料来源。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
除突发事件的采访外,新闻记者在平时还从事主动的、有目的的采访。这种采访事先有明确的报道思想,有充分的资料准备,有周密的采访计划。
采访活动的方法有个别访问、现场查勘、参加会议、开调查会、出席记者招待会、阅读文字材料等。采访的活动方式有个别采访、集体采访、交叉采访、分段采访、巡回采访、隐性采访 (在某些特殊场合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 )等。
新闻记者因分工和采访习惯不同,采访记录的方式有默记、笔录、摄影及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
5.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编辑、写作、发表的前提,它为新闻的写作提供资料来源。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
除突发事件的采访外,新闻记者在平时还从事主动的、有目的的采访。这种采访事先有明确的报道思想,有充分的资料准备,有周密的采访计划。
采访活动的方法有个别访问、现场查勘、参加会议、开调查会、出席记者招待会、阅读文字材料等。采访的活动方式有个别采访、集体采访、交叉采访、分段采访、巡回采访、隐性采访 (在某些特殊场合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 )等。新闻记者因分工和采访习惯不同,采访记录的方式有默记、笔录、摄影及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
6.关于采访方面的的资料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赞同16| 评论(2)
7.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一、好奇和怀疑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
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
“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
一、好奇和怀疑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 四、如何提问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
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最好的提问应该是“闭合式”和“开放式”很好的结合: (1)记者采访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2)善问才能取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3)善问能提高采访效率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
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
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用破冰船起航P130) 反问 。又称激将法。
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追问。
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提的问题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是公正的 提的问题要设法触发被采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让信源感到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社会影响和威望,感到他是作为专家被采访的;要让信源感到他在为社会公众事业服务; 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他不回答你的问题,有损于他的公众形象;要让被采访者感到在伸张正义;要让被采访者感觉到他的意见对公众很重要; 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提问的顺序: 先写下问题清单,有逻辑的排列,以防在采访中忘记了问题; 按问题重要性排列,以防采访时间到了。
8.新闻采访的主要特点
原发布者:yayaeyayade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的报道任务。在广播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很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需要记者进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接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2、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具体包括:(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
9.媒体在进行采访时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新闻采访所以较之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特殊”,是因为新闻采访有其独特的属性。
这就是新闻采访的专业性,所有采访的活动都是为新闻媒体服务,向新闻媒体提供稿件的;新闻采访的新闻性,是指新闻采访总是围绕着新近发生的事实展开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的广泛性,是指新闻采访通常不受行业、范围、地域的限制,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或通讯员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的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快捷地将新闻事实报道出来,新闻采访的调查研究活动就必须迅速快捷,讲求时效;新闻采访的连续性,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有其连续性,须不断、连续的进行报道,新闻采访的调查研究活动也就必须连续进行了;新闻采访的公开性,是指发表于媒体的报道本身就是向全社会公开宣传的,新闻采访的调查研究活动通常也应该是公开进行的。要完成一篇通讯作品,当然也包括其他体裁的新闻作品,都必须经过采访和写作这两个阶段。
这两者的关系是,采访决定写作。也有人把这种关系“数字化”:七分采三分写。
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采访是为写作搜集事实、素材,写作则是把采访搜集来的事实与材料加以表现。
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采访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采访的成败决定着写作的成败。
笔者写作通讯的最深体会就是,写通讯必先有深入细致的采访,但凡采访得深,掌握的材料丰富,写起来便觉畅快,但凡采访马虎飘浮,写起来便异常艰难,以至写不下去。正象炒菜,如果没有充足的原材料,手艺再高明的厨师也不可能炒出好菜来。
所以,必须注重探讨新闻采访的方法。怎样进行新闻采访呢?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围绕一个新字去收集素材通讯与消息一样,必须突出一个新字。
如果采集不到新鲜的材料,写出的东西就必然缺乏新鲜感,还能叫什么新闻通讯呢。作为党报的记者或通讯员,弘扬的是时代的主旋律,实现的是党在某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颂扬的是有时代风采的人和事。
我们在报道某一地区典型的人和事时,就必须联系这一地区党政工作的兴奋点,去发掘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问题、新观念、新作法。当然,不是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具备这些新,但必须挖出突出这一事件或人物个性上的新鲜材料来。
即便通讯的手法可以书写出时间跨度较大的人和事,但对于那些已过去的事实材料也必须挖出新意来。只有新的材料才能构建出新的产品。
作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是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采访成功的把握性就越大,采访起来也就得心应手,达到预期的效果。采访前应作哪些准备呢?简单地说,要熟悉你的采访对象,无论是人和事,与之相关的材料都应去收集、分析。
比如事件发生的地点,政治经济情况、风土人情、历史沿革、自然环境。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使人物和事件在你的心中有大体的轮廓,才能顺利地实现你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让采访顺利进行。
同时,对别人已报道过的材料,也要分析研究,找出新的结合点。要掌握相关政策,学习相关知识。
这是把握采访尺度,丰富采访手法的重要一环。新闻采访必须带着明确的宣传意识,只有掌握了与采访内容相关的政策,采访中才不致违规、走题,才能把握哪些应该是突现宣传意识的重点,哪些是应该选取的素材。
学习相关知识,是指你采访哪一方面的内容,就应该懂哪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采起来,写起来才不致于说外行话。比如徐迟采访陈景润,写哥德巴赫猜想,尽管对此一窍不通,但他不得不下功夫去弄懂哥德巴赫猜想。
甚至不得不去读很多书,学数学知识,学马克思的《数学手稿》,读不懂的地方,就硬逼着自己一遍遍地读下去。这需要很大的毅力。
正因为他下了这样的苦功夫,写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如此的生动感人,让普通读者也能读得懂、看得明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开创了报告文学的先河。当然,采访一个突发事件,或者写一则现场短新闻,就无法去作这些准备了,只能调动自己平常的积累,因势利导去完成采访任务。
但是,采访重大的、典型的新闻题材,就必须作好上述的准备。列出提问,作好方案在明确重点,作好政策学习和相关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要列出采访中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出采访方案,然后再进行采访。
提出的问题要围绕主题并且不宜大而全,要尽量将问题化解得小些、切实些。有位年青记者去采访一位老专家就碰了壁。
“您是全国有名的气象专家,请您谈谈您的奋斗历程和工作成就”。年青记者在采访中提问。
“年青人,如果你连我的历程和成就都一无所知,你怎么就来采访我呢,还是去准备一下吧!”专家就这样问答了年青人的问题。这采访还能进行得下去吗?所提的问题不仅要小、要贴切,而且要多。
否则,两三个问题一问,就无话可说了,还采访什么呢?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陕甘宁边区采访,一开始就列出80多个问题,涉及共产党和红军的方方面面,与毛泽东同志在窑洞里的长谈就达十多个晚上,所以写出的《西行漫记》能轰动世界。提问得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