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哪些记载被考古证明不是真的?
自从上世纪初考古学在中国萌芽,传世史料与考古学的关系就被人们所讨论。最初“证经补史”被认为是考古学的基本任务,这里面显然有浓厚的传统金石学的意味。到今天又有考古学家提出了“考古学的纯洁性”,认为考古学应当摆脱文献的束缚和影响,特别是在早期文明起源方面的研究当中。
△仰韶文化的发现者,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
尽管这些观点不那么一致,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无论考古学材料还是历史文献,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古代的正史所记录的主要为政治史、军事史,无法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考古学家所面对的文物、遗址,不会自己说话,必须被考古学家“翻译”过来,这里面,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性。大家不要觉得物质遗存就一定是客观的,同一处遗址、墓葬,在不同的考古研究者看来,其时代、性质、族属可能大相径庭,答主这些年见到的此类现象数不胜数。
回到《史记》上来,考古学跟《史记》的关系,也是从考古学进入中国起就变得很复杂。稍微了解这段学术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上世纪初有“中华文明西来说”,还有“古史辨派”,疑古之风盛行,《史记》等早期文献所记载的东周之前的历史受到怀疑。后来,随着殷墟遗址的发掘,大量的商代甲骨出土,罗振玉、王国维等史学大家利用这些材料来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他认为《史记·殷本纪》当中所载的商代十七世、三十帝的世系是可靠的。之后,更多的考古发现被纳入到历史研究当中,践行着王国维所提出的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殷墟甲骨与王国维
但我们也要注意,并非出土文献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就意味着《史记》是错的。比如一些答主所提到的北大简《赵正书》的问题,《史记》记载胡亥、赵高篡改诏书,而《赵正书》说秦始皇本来就让胡亥继位,能够因此说《史记》错了吗?还是不能,目前《赵正书》只是孤证,而司马迁当年在撰写这段历史时,所参考的资料一定比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多得多,他最终采用了胡亥篡位的说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对于这段记载,我们当然可以去否定去质疑,但是仅仅凭借《赵正书》是不行的。
再比如说苏秦、张仪的时代问题,这一点也有答主提到了。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份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根据里面的说法,张仪比苏秦大得多,两个人没有同台较量的机会,跟《史记》《战国策》所载不同。是《史记》错了吗?仍然不能这么说。司马迁编撰《史记》以及汉代刘向校对《战国策》,都有很多的参考资料,其中或许就包括《战国纵横家书》,他们没有采信这个看法,也是有原因的。一言以蔽之,在不少问题上,作为孤证的出土文献不能用来作为否定《史记》的唯一证据。
那么,如果非要去找一些被考古发现所否定的《史记》内容,有哪些呢?也不是没有,先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比如很多朋友所熟知的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情,千百年来,这个说法几乎成为不刊之论,人们都相信项羽烧了阿房宫。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遗址开展了许多工作,发现阿房宫的基址范围确实很大,但是在遗址上没有发现秦代砖瓦,也没有找到火烧的痕迹。可是在秦咸阳的其他宫殿遗址却找到了许多的建筑材料。这说明,阿房宫在当时就没有真正修建起来,项羽又如何能焚烧它呢?
还有一些相对来说属于细枝末节的问题,比如《史记》记载第一代轪侯名为利仓,但长沙马王堆二号墓中出土的印章表明,他应该叫“利苍”。《史记》记载第二代轪侯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五年,而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木牍记载,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
还有些考古发现对《史记》的记载提出了挑战,但至今尚未有定论。比如吴国的始封地,《史记》记载了泰伯奔吴的事儿,《史记》记载,周太王的儿子泰伯为了不成为弟弟季历上位的阻碍,主动逃跑到“荆蛮”,自号勾吴,这就是吴国的开端。但是泰伯所奔的吴究竟在哪里呢?过去一直认为,在江南太湖流域,或者直接可以定在无锡苏州一带,但是考古证据表明,苏州现在能确定的最早的城市遗存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了,所以应当是在楚灭越国之后才逐渐形成,跟泰伯无关,有学者认为吴国最初在宁镇一带。还有些学者根据出土青铜器,推测泰伯所奔的吴并不在东南,而是在宝鸡,距离周人的核心区并不遥远,后来才逐渐迁移到了太湖流域。
△国博藏宜侯夨簋,铭文记载周康王封虞夨为宜侯,虞与吴字互通。
无论如何,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司马迁也依然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史记》的时间跨度非常大,是“二十四史”中时间范围最长的,司马迁又是凭借一人之力修撰,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此一来,出现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