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数的知识
1.关于数学的知识有哪些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2.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上册1、数一数(1~10)2、比一比(多少、长短、高矮、)3、1~5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加法、减法、0的认识)4、认识物体和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7、11~20个数的认识(数位的认识)8、认识钟表(整时、半时)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凑十、9、8、7、6加几,5、4、3、2加几)10、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1、位置(上下、左右、前后、位置)2、20以内的退位加法3、图形的拼组4、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5、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7、认识时间8、找规律9、统计(条形统计图)10、总复习 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进位加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退位减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加减混合、加减估算)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2、2~6的乘法口诀)5、观察物体6、表内乘法(二)(7、8、9的乘法口诀)7、统计8、数学广角9、总复习 二年级下册1、解决问题2、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除法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图形与转换(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4、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5、万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6、克和千克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统计9、找规律10、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1、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2、减法3、加减法的验算)3、四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估计)4、有余数的除法5、时、分、秒(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6、多位数乘一位数(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7、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2、分数的简单计算)8、可能性9、数学广角10、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1、位置和方向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除法,2、笔算乘法)3、统计(1、简单的数据分析,2、平均数)4、年、月、日(年月日、24小时计时法)5、两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6、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与平方千米)7、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8、解决问题9、数学广角10、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1、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2、角的度量(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画角)3、三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口算除法,2、笔算除法)6、统计7、数学广角(烙饼问题)8、总复习 四年级下册1、四则运算2、位置和方向3、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加法运算定律,2、乘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3、生活中的小数,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5、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图形的拼组)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7、统计8、数学广角9、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1、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定律推广到小数)2、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3、观察物体4、简易方程(1、用字母表示数,1、解建议方程<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稍复杂的方程>)5、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6、统计与可能性7、数学广角8、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1、图形的变换(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2、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2、2、5、3倍数的特征,指数和和数)3、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最大公因数、约分>,5、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6、统计7、数学广角8、总复习 六年级上册1、位置2、分数的乘法(1、分数乘法,2、解决问题,3、倒数的认识)3、分数的除法(1、分数的除法,2、解决问题,3、比和比的应用<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
3.数学小知识
数学小知识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4.小学数学知识总结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一、重视课内听讲,课后及时进行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我们必须特别注意课堂学习的效率,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必须遵循教师的思想,积极制定以下步骤,思考和预测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我们必须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学习技能,并及时审查它们以避免疑虑.首先,在进行各种练习之前,我们必须记住教师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各种公式的推理过程,并试着记住而不是采用"不确定的书籍阅读".勤于思考,对于一些问题试着用大脑去思考,认真分析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二、多做习题,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如果你想学好数学,你需要提出更多问题,熟悉各种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想法.首先,我们先从课本的题目为标准,反复练习基本知识,然后找一些课外活动,帮助开拓思路练习,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掌握解决的规律.对于一些易于查找的问题,您可以准备一个用于收集的错题本,编写自己的想法来解决问题,在日常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会让自己高度集中精力,使大脑兴奋,快速思考,进入最佳状态并在考试中自由使用.
三、调整心态并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主要的重点应放在基础、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因为大多数测试出于基本问题,较难的题目也是出自于基本.所以只有调整学习的心态,尽量让自己用一个清楚的头脑去解决问题,就没有太难的题目.考试前要多对习题进行演练,开阔思路,在保证真确的前提下提高做题的速度.对于简单的基础题目要拿出二十分的把握去做;难得题目要尽量去做对,使自己的水平能正常或者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5.关于数学的小知识
1,零
在很早的时候,以为“1”是“数字字符表”的开始,并且它进一步引出了2,3,4,5等其他数字。这些数字的作用是,对那些真实存在的物体,如苹果、香蕉、梨等进行计数。直到后来,才学会,当盒子里边已经没有苹果时,如何计数里边的苹果数。
2,数字系统
数字系统是一种处理“多少”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基本的“1,2,3,很多”延伸到今天所使用的高度复杂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3,π
π是数学中最著名的数。忘记自然界中的所有其他常数也不会忘记它,π总是出现在名单中的第一个位置。如果数字也有奥斯卡奖,那么π肯定每年都会得奖。
π或者pi,是圆周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它的值,即这两个长度之间的比值,不取决于圆周的大小。无论圆周是大是小,π的值都是恒定不变的。π产生于圆周,但是在数学中它却无处不在,甚至涉及那些和圆周毫不相关的地方。
4,代数
代数给了一种崭新的解决间题的方式,一种“回旋”的演年方法。这种“回旋”是“反向思维”的。让我们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当给数字25加上17时,结果将是42。这是正向思维。这些数,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加起来。
但是,假如已经知道了答案42,并提出一个不同的问题,即现在想要知道的是什么数和25相加得42。这里便需要用到反向思维。想要知道未知数x的值,它满足等式25+x=42,然后,只需将42减去25便可知道答案。
5,函数
莱昂哈德·欧拉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欧拉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的表达式的人,例如:y = F(x),他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6.关于数学的知识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古中国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
数学的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ός (mathematikós)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μάθημα (máthema)(“科学,知识,学问”)。 数学最早用于人们计数、天文、度量甚至是贸易的需要。
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结构、空间以及时间的研究。 对结构的研究是从数字开始的,首先是从我们称之为初等代数的——自然数和整数以及它们的算术关系式开始的。
更深层次的研究是数论。 对空间的研究则是从几何学开始的,首先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和类似于三维空间(也适用于多或少维)的三角学。
后来产生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在相对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
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7.小学数学关于数字的知识
(一)整数 1、分类:自然数、0、…… 2、读、写法 → 数的改写: ⑴ 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例:7645000=764.5万;146000000=1.46亿 ⑵ 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 例:7645000≈765万;146000000≈1亿 3、大小比较 4、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⑴ 加法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数加起,哪一位上的数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⑵ 减法 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十再减。 ⑶ 乘法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法则: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①先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②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⑷ 除法 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法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①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5、运算定律和性质 ⑴ 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 a+b=b+a ②加法结合律 (a+b)+c=a+(b+c) ③乘法交换律 ab=ba ④乘法结合律 (ab)c=a(bc) ⑤乘法分配律 (a+b)c=ac+bc ⑵ 性质 ①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②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b-c=a-(b+c) 6、四则混合运算 ⑴ 第一级运算:通常把加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⑵ 第二级运算:通常把乘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如例1、例2) 例1:520-160+240-380 =360+240-380 =600-380 =220 例2:125*80÷25*40 =10000÷25*40 =400*40 =16000 ⑶ 不带括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在做第一级运算。(如例3) ⑷ 带小括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如例4) ⑸ 带中、小括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中括号和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如例5) 例3:920-800÷20*5 =920-40*5 =920-200 =720 例4:(42*150-70)÷70 =(6300-70)÷70 =6230÷70 =89 例5:[3440-(150-70)]÷70 =[3440-80]÷70 =3360÷70 =48 7、整除 ⑴ 倍数 → 公倍数 → 最小公倍数(例:24、48……都是8和12的公倍数;其中24是8和12的最小公倍数) ⑵ 约数 → 公约数 → 最大公约数(例:1、2、3、6都是18和24的公约数,其中6是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 质数 → 合数 → 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例:5和7是互质数) 质因数 →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42=2*3*7) ⑶ 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位数上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⑷ 偶数和奇数 ①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如:2、4、6、8、10……) ②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如:1、3、5、7、9……)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十进制分数,改写成不带分母形式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的读、写法 ⑴ 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例:6.5读作六点五;0.04读作零点零四。
⑵ 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例:四点三九写作:4.39;三十点零一五写作:30.015。
3、小数的分类 ⑴ 按整数部分情况分:纯小数、带小数; ⑵ 按小数部分情况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无限小数分为:循环小数和不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例2.3333……写成2.3(选学) 4、小数大小的比较: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5、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小数与分数的相互改写。 7、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8、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同整数) 9、运算定律和性质。
(整数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同样适用) 10、四则混合运算。(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
8.关于数学的小知识
数学小知识
--------------------------------------------------------------------------------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
9.请列举出七个关于数学的知识
奇与偶,有界与无界,善与恶,左与右,一与众,.雄与雌,直与曲,正方与长方,亮与暗,动与静。
上面所写的这些对立概念被两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毕达哥拉丝学派"认为是整个宇宙的10个对立概念。 因此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
你要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既然这是万物的普遍规律,那么数学也要遵守。
下面我们就专门谈谈这个问题。 负数的发现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相反意义的量。
比如,在记帐时有余有亏;在计算粮仓存米时,有时要记进粮食,有时要记出粮食。为了方便,人们就考虑了相反意义的数来表示。
于是人们引入了正负数这个概念,把余钱进粮食记为正,把亏钱、出粮食记为负。可见正负数是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正负数的概念,掌握了正负数的运算法则。人们计算的时候用一些小竹棍摆出各种数字来进行计算。
这些小竹棍叫做“算筹"算筹也可以用骨头和象牙来制作。 我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在建立负数的概念上有重大贡献。
刘徽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意思是说,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它们。
刘徽第一次给出了正负区分正负数的方法。他说:“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意思是说,用红色的小棍摆出的数表示正数,用黑色的小棍摆出的数表示负数;也可以用斜摆的小棍表示负数,用正摆的小棍表示正数。
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正负数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这里的“名"就是“号",“除"就是“减",“相益"、“相除"就是两数的绝对值“相加"、“相减",“无"就是“零"。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是:同符号两数相减,等于其绝对值相减,异号两数相减,等于其绝对值相加。零减正数得负数,零减负数得正数。
异号两数相加,等于其绝对值相减,同号两数相加,等于其绝对值相加。零加正数等于正数,零加负数等于负数。
" 这段关于正负数的运算法则的叙述是完全正确的,与现在的法则完全一致!负数的引入是我国数学家杰出的贡献之一。 用不同颜色的数表示正负数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现在一般用红色表示负数,报纸上登载某国经济上出现赤字,表明支出大于收入,财政上亏了钱。 负数是正数的相反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夏天武汉气温高达42°C,你会想到武汉的确象火炉,冬天哈尔滨气温-32°C一个负号让你感到北方冬天的寒冷。
在现今的中小学教材中,负数的引入,是通过算术运算的方法引入的:只需以一个较小的数减去一个较大的数,便可以得到一个负数。这种引入方法可以在某种特殊的问题情景中给出负数的直观理解。
而在古代数学中,负数常常是在代数方程的求解过程中产生的。对古代巴比伦的代数研究发现,巴比伦人在解方程中没有提出负数根的概念,即不用或未能发现负数根的概念。
3世纪的希腊学者丢番图的著作中,也只给出了方程的正根。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数学中,已较早形成负数和相关的运算法则。
除《九章算术》定义有关正负运算方法外,东汉末年刘烘(公元206年)、宋代扬辉(1261年)也论及了正负数加减法则,都与九章算术所说的完全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朱世杰除了明确给出了正负数同号异号的加减法则外,还给出了关于正负数的乘除法则。
负数在国外得到认识和被承认,较之中国要晚得多。在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于公元628年才认识负数可以是二次方程的根。
而在欧洲14世纪最有成就的法国数学家丘凯把负数说成是荒谬的数。直到十七世纪荷兰人日拉尔(1629年)才首先认识和使用负数解决几何问题。
与中国古代数学家不同,西方数学家更多的是研究负数存在的合理性。16、17世纪欧洲大多数数学家不承认负数是数。
帕斯卡认为从0减去4是纯粹的胡说。帕斯卡的朋友阿润德提出一个有趣的说法来反对负数,他说(-1):1=1:(-1),那么较小的数与较大的数的比怎么能等于较大的数与较小的数比呢?直到1712年,连莱布尼兹也承认这种说法合理。
英国数学家瓦里承认负数,同时认为负数小于零而大于无穷大(1655年)。他对此解释到:因为a>0时,英国著名代数学家德·摩根 在1831年仍认为负数是虚构的。
他用以下的例子说明这一点:“父亲56岁,其子29岁。问何时父亲年龄将是儿子的二倍?"他列方程56+x=2(29+x),并解得x=-2。
他称此解是荒唐的。当然,欧洲18世纪排斥负数的人已经不多了。
随着19世纪整数理论基础的建立,负数在逻辑上的合理性才真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