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引用诗句后查重过不去怎么解决?
论文查重是反学术不端有力的利器。不管是博士、硕士、本科毕业论文,还是晋升职称评定发表论文,论文查重必不可少。一般论文的查重率为百分之二十以下 ,当然各个高校,不同的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查重要求。理科的查重的重复率经过修好,容易降下来,大多数理科论文有图表,图表一般难以查重,相比之下,文科的查重率很难修改降下来,文科论文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多用文字表述,要引用大量的别人研究成果以及文献资料,特别是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要用到大量别人研究的前期成果。在文学汉语言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大量的古诗句,这样以来,论文的重复率会明显升高,出现这种情况,要用到一种降低重复率常用的办法,标识法,标注出文献的出处,包括作者、书名、发表刊物、书籍期刊的名称以及页码,这是一种间接引用的办法,在查重的时候,不能算剽窃,重复率自然就会降下来。
元曲与唐诗比起文化份量不足,是因为其唱词显俗吗?
元曲与唐诗相比确实冷清了些。纵观网络各大平台,喜爱诗词的人比比皆是,而元曲就没那么多了,偶尔见到一两首已是稀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妨分析一下。
历史原因元曲是在元朝时代出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元朝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元代对汉人及其他文人的打击甚严,稍有反心,就以武力解决。所以写曲的人少,留世的就更少。
再一个就是外来文化很难融入中原,唐宋都在元前面,那时已经有了唐诗宋词,并且还比较繁荣,出现了很多诗词名家,所以,元曲与诗词相比就有点冷清了。不过,在元朝也出现了一批有名的剧作家,比如: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 、白朴、郑光祖,还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朱庭玉等。
传播方式元曲主要是一种戏曲剧本,用的是乡村俚语,抽科打诨,看过也就过去了,不会刻意记词。再就是演出方式已经失传,所以影响力不大,篇幅太长也不易传播。
唐诗与元曲相比较就容易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字数也相对较少,容易背诵和记忆,故流传深入广泛,就比较著名。
韵律严格元曲韵律规定比较繁琐,有宫调有曲牌,有小令有套曲,一句一韵,对仗很多,什么三字对、四字对、鼎足对等,让人很头疼,写出来感觉也没有格律诗朗朗上口,所以写的人少,看的人也少,慢慢地写曲的人就流失了。
总结虽然元曲前景不明,但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相信喜欢诗词的人都已烂熟于心,并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所以,经典就是经典,永远不会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