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学者为什么拖家带口地出国
大家都是四五十岁,话自然就转移到子女身上来。
我很惊奇地发现,现在的访问学者出国,常常拖家带口。一年的时间,基金会本来就给钱不多,但一定要把妻子和孩子接来住上半年多。这和十年前大不相同。那时出国不容易,好不容易有机会,也是一个人来苦撑一年,省吃俭用,存点钱回去补贴家用。想想这些,难免要感叹当中国人太苦太难了。如今变了。看到同桌几位老兄,能和家人在美国生活,也真为他们高兴。想来大家经济条件好了,也能为基本的人情味埋单了。
可再一深聊,才知道并非这么简单。他们在国内当个文科教授,并不富裕。把家人接来,基金会的钱不够用,要倒贴一些,很是吃紧。他们这样作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夫妻团聚,而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比如,有一位清华的教授对我直言不讳:国内有一种说法,是美国的研究院比中国的好,但是中国的本科教育好(有杨振宁的话为证),基础教育则优势更大(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中确实较差)。这全是扯淡。我女儿是北京顶尖的精英学校的第一名,十一岁,从小被老师奉为优等生。怎么样?来美国读了半年,不想回去了。她还算好的。因为在国内被学校宠着,又是最好的学校,回去也不错。你问问那些学习差一些的孩子,来这里以后,打死也不要回去。这里的教育多好呀!我女儿来,英语还不过关,她中学里专门给她配一个老师,一个老师教四个学生。在小学,一个老师教一两个学生,甚至还有两个老师对付一个的:人家给你准备了一个翻译!这些一分钱都不用你花。
我知道他住的那个区,是波士顿地区比较贵的地方,学校比较好。但是,那也是老百姓能住的地方,不是排斥平民的富人区。我多少也是当地居民,要纳税支持学校。听他这么讲,心里多少有些心疼:我们的税金都给他女儿读书了!不过虽然心疼,还是想到那个区住,去纳税,送女儿上学。同时也明白了:拖家带口出来,实在一本万利!妻子和女儿的生活费并没有多少钱。在国内,你有钱哪里找这么好的学校上!
我问同桌其他中国学者,大家无不点头称是。有位五十多的长者告诉我,他的孩子刚刚被美国研究院录取,拿了全奖。一切归功于当年把他带出来。男孩子不用功,说什么也不读书。但是,出来读了半年,回去后再不用督促他读书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父母:你们别为我操心,我长大最多大学一毕业就考到美国去!后来果然成了优等生。他又提起另一位没有见过但大名鼎鼎的学者:“看看他,也一样。孩子出来读半年,回去一下子成熟了十岁,念书用功,成绩直线上升,你再不用操心。现在也出来读书了。孩子最诚实。你讲什么大道理也没用。他们就信自己亲眼看见的,亲身经历的。”
这些文科的访问学者,拿美国基金会或大学的钱出来,一年常常就两万多美元。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是五万左右。但波士顿这样的贵城市收入水平要高得多。二万多养一家,单从经济地位上讲,就象北京上海的民工吧。然而,在这里,你收入虽低,但想办法在好学区租一个最便宜的小公寓,孩子就进了优秀的公立学校。我刚搬到波士顿时问学区办公室孩子入学的手续。对方说,拿一个印有家庭住址的水电公司来的帐单的信封,到学校办公室登记就行了。我依言而行。果然,五分种时间,孩子就入学了。
教育是属于大家的。我希望更多的访问学者能拖家带口地出国,经历一下不同的制度,并把他们的经验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