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明末流寇后来忠心于南明?
当南明正规军不是望风而降,就是一触即溃之时,明末的两支农民军主力,大顺军和大西军的余部却一直在南明的旗帜下与清军殊死作战,的确是令人嗟呀的一件事情,其实细究起来,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是因为农民军多么忠于南明朝廷,而是各有各的缘故。
一、偏处一隅、听调不听宣的大顺军
大顺军与满清和南明朝廷可以说都是有血海深仇的,大顺军逼死了明朝末代皇帝,而其领袖李自成也死在明朝地主武装手里。大顺军本来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却因为清军入关功亏一篑,无数将士和家眷死于清军之手。所以,跟哪边混似乎都不是一个好选择。
大顺军作为农民军,有典型的农民式的狡猾,趋利避害是其本能反应,所以倾向于和软弱的南明合作
然而不选边站又不行。大顺军余部无立锥之地,如果继续自行其是的话,就会腹背受敌,灭亡指日可待。李自成的侄子李过本来打算投靠看起来更强大的满清,但是李自成的小舅子高一功坚决反对,主张与南明合作,其具体原因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从后来看,大顺军投靠南明是有条件的,基本上是听调不听宣的半独立状态,这也是因为南明朝廷弱势,如果投降强势的满清,肯定没有这个待遇。
而接下来的一次杀降事件,坚定了大顺军不降清的决心。大顺军进攻荆州失败后,被迫撤入三峡地区,部分将领悲观失望,李自成的三弟李孜、磁侯田见秀、 义侯张鼐、武阳伯李友、太平伯吴汝义在彝陵口带领部众五千余人向清军投降,结果全部将领都被处死。
既然投降也是个死,大顺军当然就绝不降清了。退到三峡的余部号称夔东十三家军,与四川南明军合作抵抗满清长达十八年之久,所有将领不是战死,就是自尽。可以说大顺军余部如此坚定的抵抗意志,都要拜满清的杀降政策所赐。
二、先为权臣、后为强藩的大西军
大西军在领袖张献忠死后,由其四个义子率领放弃四川退往贵州。长子孙可望治政有方,很快将贵州建设成为坚强的根据地。此时南明朝廷岌岌可危,孙可望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法,扶持永历皇帝,权倾朝野。
李定国的个人想法决定了大西军与南明共存亡的结局
但是次子李定国却始终记着张献忠死于清军之手的深仇大恨,坚决主张抗清,连败清军,逼死定南王孔有德,杀死满亲王尼堪,威望超过了孙可望。孙可望出于嫉妒想杀害李定国,双方发生内战,不得人心的孙可望失败降清。
李定国没有什么文化,其执政后南明文臣多以君臣大义对其潜移默化,李定国逐渐以岳飞自比,始终效忠懦弱无能的永历帝。
李定国抗清示意图
李定国虽然抗清态度坚决,但其性格比较偏执,对投奔其的孙可望部众不能平等对待,导致大西军一再分裂,他对政治也一窍不通,永历朝政日益腐败,所以最终仍然失败。大西军的坚决抗清本来就只靠李定国一人维持,他一死,余部包括其儿子都投降了。可以说,大西军对南明朝廷并没有多少忠心,只是李定国这方面表现得太突出了,掩盖了大多数将士并不怎么尊重朝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