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术研究中的“本土意识”?

bdqnwqk1年前问题26

理解“本土意识”之前,首先要清楚“本土”是一个表达相对性的词,“本”是指自己,与“本”相对的是除自己之外的一切事物;而“土”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指。因此对我们而言,本土也就是指我们的国家及其所处的基本国情与所表现出的社会特征。所以,本土意识就是强调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如在把握十九大对中国国情做出的最新判断的基础上再开展任何活动)。

其实想要回答“理解学术研究中的本土意识”,首先要清楚“本土意识”的理论依据,这需要回到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领域。毛主席的实践论中曾论述,认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知性阶段(开始抽离感觉和印象的本质为概念形成提供条件) - 理性阶段(概念、判断和推理形成结论)。而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发展,从而上升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毛泽东 实践论 1937)而科学研究实际是研究者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经历认识的发展阶段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科学的过程,即经历实践→获得感知→逻辑推理→形成结论→与实践比对→修正→再比对→再修正,螺旋上升的过程。

中国的学术研究,必须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最终目的。那么要形成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从本土实践获得认知,再通过本土实践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认知,从而形成符合本土实践的科学研究结论。最后依此来指导实践,解决我国实践中的问题。

至于何时兴起这样的提法暂时没有深入研究,但是可以推理这一提法出现的原因,那便是在某一阶段国内的研究者对于国外的研究,尤其是国外的理论过于崇拜,甚至到了生搬硬套的地步。虽然这些理论在国外的情境下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是与我国发展阶段不符,无法指导我们的实践。有的甚至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本土意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