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给我们带来的数学知识
1.华罗庚是怎样自学习数学的
他说,应当怎样学会学习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应当看到书背后的东西.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时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没有做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懂得结论,而且还要了解结论是怎样来的.一般人学习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拿起一本书,几下子就看完了,实际上并没有读懂,应用的时候才发现吃了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学习应该象华罗庚所说的那样,多做几个设想,深追穷搜,找出书“背后”的东西.这样学习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良好的实效.
华罗庚还提倡学习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另一个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学习要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这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学习就不会有大的进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础上,必须再返过来,“由厚到薄”.
2.华罗庚对我们的启示,要一小段的
发奋自学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
他的人生道路上面临一次选择。最 理想的当然是到省城念高中,可是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允许。
听一个 亲戚说:“上海有一所中华职业学校,初中毕业即可报考,家境困 难的还可免学费。”华老祥考虑再三,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于是, 经过考试,华罗庚进了这所学校的商科。 华罗庚在上海期间,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他曾获得上海 市珠算比赛第一名,也可以说华罗庚是中国第一届数学竞赛的冠军。
华罗庚虽然在家里帮着料理小店时也会打算盘,但是来参加比赛的 都是整天跟算盘打交道的银行职员和钱庄伙计中的佼佼者。华罗庚 能在高手如林的珠算比赛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是更熟练的手法而是 智慧。
他在对传统的珠算方法仔细分析后发现,最花时间的乘除法 还有改进的余地。最后,凭着智慧,再加上他擅长的心算,胜过了 精通熟练的珠算高手。
可惜,珠算比赛的胜利没有给华罗庚带来喜悦。家里来信说, 因为要帮助侄儿侄女,尽管只差最后一个学期了,华罗庚的50元生 活费无法如数寄来了,除非他自己能够找个工作来弥补。
无奈当时 在上海要找个工作很不容易,即使是珠算冠军也无济于事。于是, 华罗庚在上海学习一年后,终因筹不足钱,无法继续学业,只得抱 憾回家。
困难和挫折并没有把华罗庚压倒。这时,他对数学已产生浓厚 兴趣,也知道用功读书了。
他要照王维克教导的那样,一锹一锹地 往下挖,一直到挖出清泉汩汩流出!只可惜他手头上只有屈指可数 的三本书,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还有一本50页的《微 积分》,其中不少还是从王维克那里借来摘抄的。为了弥补不足, 他把零花钱积攒起来,每月去购买《学艺》和《科学》两本杂志。
白天,华罗庚要在店里帮父亲打算盘、记账,有的时候还要站柜台。 一有空,他就埋头看书做习题,思考问题。
桥西有家豆腐店,天没 有亮主人就起来磨豆腐。他发现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
豆 腐店旁边是“晋康布店”,布店的伙计都是起早贪黑地干活。但是有 一件事他们印象深刻,那就是对面“乾生泰”的华罗庚总是比他们起 得更早,睡得更晚。
只见他每天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不是在看书 就是在写些什么,好像是一个从来不睡觉的“木头人”。天热的时 候,蚊子嗡嗡地叫,屋子里闷热难忍。
即使这样,华罗庚仍难得和 大家一起到外面乘凉。冬天他把砚台放在脚炉上,免得墨水结冰, 看书做题也不会手脚冻僵。
为了省钱买纸,店里包棉花的纸都写满 了他做题的字迹。乡里有谁见过没日没夜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看书 用功的人呢?怪不得有人背地里说,华老祥的儿子是个“呆子”。
有 时候因为沉迷于问题的思考而怠慢了顾客,母亲总是苦口婆心地劝 他:我们不是书香门第的斯文人,你还是认命吧;省些灯油,顾顾 吃饭的事吧。华老祥就没有这样的好脾气。
他骂华罗庚念书念“呆” 了。气愤的时候,甚至把一大堆草稿拿来撕掉,扔到街上。
这时候, 华罗庚总是拼命护住草稿纸,不让他父亲抢走。 据说有两件事使华老祥不再干预儿子的学习了。
一次是发生在 收蚕丝的大忙季节,“乾生泰”白天收购,晚上结账。有一天晚上, 管账的算来算去少了1000元。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是真的少了 1000元,把整个“乾生泰”搭进去也不够啊。
华老祥急得一时没了 主意。华罗庚知道后不慌不忙地说:“我来帮你们算算吧!”华老祥 当然不相信儿子真有这么大的本事。
不过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把账本 交给了华罗庚。不一会儿,结果出来了:账是对的,是管账的算错 了。
从此华老祥对儿子刮目相看了。另一件事是有一次,华老祥在 茶馆喝茶,忽然有一颗牙掉了。
“牙齿”与“儿子”谐音,迷信的 华老祥担心,会不会儿子要保不住啦?这件事也促使华老祥要华罗 庚早日完婚,以便为华家传宗接代。 1927年,华罗庚结婚了。
妻子吴筱元清秀端庄,知情达理,是 贤妻良母型的女子。结婚后华罗庚长年在外奔波操劳,而且至少有 20年家庭经济窘困。
吴筱元含辛茹苦、无怨无悔地把一生奉献给了 丈夫和子女,备受人们的尊敬。在他们的教育下,他们的六个子女, 个个知书达理,很有教养。
3.华罗庚对我们自学的感悟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看了华罗庚的故事后,我觉得华罗庚有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我觉得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和他的这种脱俗的境界。
最后我想说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4.华罗庚小学时学习数学的方法
如何学好数学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因为不少人抽象思维较差,对于干巴巴的数学概念怎么也学不好。使用速读记忆训练工具也会有一定的提高。为此,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有效的数学概念学习法。具体说,有以下六种方法:
第一 温故法
国外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奥苏伯尔认为。概念学习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学习新概念前,如果能对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以此来引进新概念,则有利于新概念的形成。
第二 操作法
对有些概念的学习,可以从感性材料出发,在操作中去发现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例如,要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关键要认识圆环。
第三 类比法
如学习 “一个数乘与分数的意义”时,就可拿整数乘法的意义来类比,从而导入新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分析两者的异同,归纳出新内容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帮助我们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促进知识迁移,提高探索能力。
第四 喻理法
为正确理解某以概念,以实例和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为比喻、引出新概念,例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可引用例子,说明,字母可表示人名、地名和数;一个字母可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任何数。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懂了“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这个基本的数学概念。
第五 置疑法
这种方法通常由老师通过揭示教学自身的矛盾来引入概念,以突出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调动我们教诫新概念的强烈动机和愿望。
第六 两先两后法
所谓“两先两后”,是指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这一看似简单的学习的方法却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华罗庚的数学成就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汉族,江苏金坛金城镇人,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左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奠基。 [编辑本段]贡献 《统筹方法平话》和《优选法平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使得妇孺都能明白、掌握应用,取得了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效果。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这期间,他还与王元教授合作开展了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应用的研究,所取得的结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平台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深受广大中国工人的欢迎。
他精辟地总结了这些年来从事普及数学方法工作的经验,他提出并解决了普及数学方法的目的、内容及方法。也就是他所说的“三条原则”,即(1)为谁?(2)什么技术?(3)如何推广? [编辑本段]荣誉 华罗庚教授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既广泛又具有开创性,发表论文150多篇,著作10本。198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华罗庚》 ,并于北京科学会隆重举行了赠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