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信息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生物特征信息认证有几大可能影响安全的因素。
一是生物特征信息是易于伪造的,比如指纹认证,一段透明胶带,甚至一块橘子皮,就可能被识别为有效指纹,进而通过认证。这个原因主要是,生物特征信息识别,主要是特征点、特征量的采集和识别,不识别其它特征,甚至不识别是否真的是指纹。这个问题,只有靠改进信息采集、识别模型来解决。
二是远程信息传递的不安全。目前远程认证过程是不建议用生物识别的,因为远程传递的生物特征信息很容易被截获,那么你的生物特征信息就泄漏了。最要命的是,生物特征信息是终身伴随你的,不像登陆口令一样可以随意更换,一旦生物特征信息泄露,麻烦可就大了。有人说那我加密呀,把生物识别信息加密再传输不就好了吗?但是如果每次密文都是一样的,把生物特征信息的密文截获了,同样可以伪造假的认证报文,服务端仍然没有办法识别。除非在每次加密时用不同的密钥,或者加盐,再或者用椭圆曲线非对称密码体制,但总体来说麻烦,身份认证还没解决呢,直接就来密钥分发/密钥协商和加解密了,那还不如直接用传统密码体制解决身份认证呢。所以,目前最好解决方案是,不要用远程生物识别!注意,说的是远程,不要用远程生物识别。第三,认证安全讲究多因子认证,通常是三种认证因素中选两种。这三种认证因素分别是:“你是谁”(生物特征信息)、“你有什么”(IC卡,key等)以及“你知道什么”(登陆口令等)三种因素中的两种。光用一种生物特征信息是不满足安全框架要求的,应该再多加一种认证方式,比如增加口令验证什么的。第四,是要注意生物特征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安全计算。生物特征信息要以密文形式存储在专用可控的安全存储空间,限制访问权限,同时要妥善安全保管加密用的密钥。另外生物特征信息的相关计算在在专用可控的存储区域内完成,计算过程中应禁止访问,防止泄漏中间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