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与问的成语

bdqnwqk2年前问题20

不愧下学、不愧下学、长材茂学、虫鱼之学、笃实好学 笃信好学、笃志好学、断织劝学、高才大学、高才绝学 宏儒硕学、鸿儒硕学、记问之学、口耳之学、困而不学 敏而好学、诠才末学、市民文学、通才硕学、通儒硕学 晚生后学、一家之学、用非所学、真才实学

就一个足够了:勤学好问

关于学术文章引用的问题?

应该可以直接写Source:网址翻译可以意译,但是不要直接提炼大致内容。否则你直接在文中说“XXX认为”,然后干脆不要批注。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论文总数在增长,引用率也在提高。但人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会发现:国内的论文引用率仍然不够,跟我们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和科技投入不相称;投入的变化十分巨大,引用的变化非常缓慢。 学术论文质量存在哪些问题? 我认为我们的学术论文存在六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引言过于笼统,起不到引言的作用。对研究背景、内容、工作的意义,没有实质性描述。第二个问题是整个学术论文没有对同行工作的介绍,把我们的学术论文一放到国际背景下,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的论文。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手上没有有分量的文献,参考文献量太少,有的只有两三篇,有的根本没有参考文献。第四个问题是在写作方面缺乏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的完整信息,多数人不会结合讨论来解释他得到的结果。科学技术、理工农医的论文的重要一环是解析实验结果,而我们的一些论文往往以结论代替讨论,没有讨论,人们就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和创新性。第五个问题是原创性的论文没有第一手的研究结果,自己研究分析一通,得出的是别人的结果。第六个问题是不介绍同类工作已有的结果,不提人家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只说自己是世界先进水平,这是违背科学道德的。 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很多方面入手。我想,如果我们能从正面提倡引用别人的论文,就能解决我们这六个问题中的好几个问题。如果他能够认真地引用论文,前三个问题就解决了,第四个问题也可以部分的解决了,因为作者就会明白什么叫讨论,什么叫结果,什么叫结论。作者手上没有好论文,就会形成低水平论文指导低水平论文的局面。 从有近代科技以来,以中国人命名的定律、方法、结果极少。比如,我们有爱因斯坦方程,但很少听到张三方程,李四方程。我们感到很遗憾,我们自己也有责任,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做过的工作不引用,使得我们丧失了很多话语权。 为什么中国人自己的论文引用率低? 我们的学术论文引用率低,就像粮食烂在仓库里,没有人发现。提高学术论文质量,要从提高引用率开始。我们希望引用率能不断提高,不但要引用国外的论文,还要引用中国的论文,不但要引用自己的论文,还要引用同行的论文,要引用有分量的论文,要引用被公认的论文。 我认为,学术论文引用率低有四个原因: 第一就是浮躁风。有的人写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评职称,评教授、博导,是为了拿毕业证,拿学位证书,只要有论文就行了,发表是目的,引用不引用无所谓,不管天下还有谁跟他做一样的工作。还有人认为,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自己不就算不上创新了嘛?为了戴上创新的帽子,宁愿掩耳盗铃。确有这样的事,我不引用,我不犯错误,但我引用了我就评不上一等奖,为什么?不是原创性了!这是对原创性的片面认识。有了青藏高原,才有喜马拉雅山,才有珠穆朗玛峰。没有这三个层次,就没有珠穆朗玛峰。可是,我们许多论文给人的感觉就是,看不出他的基础工作,同行的工作,不知道他的“青藏高原”在哪,“喜马拉雅山”在哪,但是你已经知道他是“珠穆朗玛峰”了,是世界领先了,这就是浮躁风。 第二个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我谦虚,同时又文人相轻。谦虚使自己原来做得很好的工作不引用。一个科学家从事工作十几年,他发表论文起码有二三十篇,他自己写文章从来不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他认为那是丢脸的,要被别人说是自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认为自引不好。科学技术的连续性、发展性要求不管是谁的,是对的就可以引用。文人相轻使得不屑于引用别人的论文。 第三个原因就是科学历史造成了我们引用少。什么叫科学历史?因为现代科技对中国人来讲是个外来文化,都是舶来品,因此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引用的。没有引证的需要,没有形成传统。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引用是一个传统,是科技界的道德,第一道德就是要引用,公开说张三干的就是比我好,这就是西方传统。 第四个原因还要归因于我们在科学技术上不成熟。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稳定的发展科技才30年,这30年对我们来讲很宝贵。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说,人家已经发展了200年、300年。科学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了我们缺乏引用,但我们不能等到成熟了才行,我们要跨越式的发展。 所以,我倡导提高学术论文引用率,一个是写论文的专家要多引用论文,包括别人的论文和自己的论文;二是从事科技管理的专家要鼓励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引用率,把这两件事做好,我相信中国学术论文的质量会逐渐提高。 (作者为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