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雅如的学术背景

bdqnwqk2年前百科23

郑雅如,女。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其专长在中国古代史、家族史、士人交游史、社会史诸方面。先后完成重要论著两部:《情感与制度:魏晋时代的母子关系》(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唐代士人的孝道实践及其体制化》(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
近几年来,郑雅如女士多次参加大陆与台湾组织的相关学术会议,担任评论老师,对大陆学界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郑雅如的学术背景

两会的背景是什么?(由来,历史背景以及其意义)和近几年两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49年成立的一届全国政协,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直至1954年第一届人大开幕。而全国“两会”形成自1959年,在三届政协召开一天后,二届人大也同时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此后,四届政协对应三届人大,而全国政协比全国人大提前1至2天开幕。“文革”中,全国政协停止,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四届),因此,自1978年起,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届次完全同步。
  全国两会在3月召开的惯例,则始于1985年。此前,会议时间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均有不同。以五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为例,一次会议是在2月,二次会议在6月,三次会议在8月,四次和五次会议则安排在11月。
  而自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至现在,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人大议事规则的写法则是“第一季度”。之所以选择在3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解释说,原因之一,是有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而春节一般不是1月,便是2月。

  会期,也是自1998年起相对固定,除了涉及换届选举的一次会议一般为两个星期(14/15天)外,历年“两会”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至12天左右。

“两会”2010年会徽标志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只能说这么多了,涉及敏感话题,不便多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