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民国初期学术自由,你认为谁对中国贡献更大?
百家争鸣诞生了中国传统文化。民国时期,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都有贡献,没有谁贡献更大,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革![微笑]
春秋时期有百家争鸣,思想家、哲学家辈出,为何后来没有这样的局面了? ?
在战国中后期,古代中国的学派有显著的发展,百家争鸣的盛况随之而来。
《韩推子·显学》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0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韩非子在这里点名了孔墨两家当然是以偏概全。除了孔墨以外,还有老子、荀子、庄子、孟子、阴阳家、诡辩家等等各种流派。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过渡时期——从周朝的奴隶社会过渡到秦汉的封建社会
周朝末年,大厦将倾,礼崩乐坏,朝不保夕。大量原来聚集在王室里的文人(史官)没有了生活保障,不得不离开“天子”自己在外面找饭辙。
“官学下移”,知识分子第一次不靠别人养活了,靠别人也靠不住了,只有自谋职业或者再就业。以孔子为代表的一帮文化人办起了“辅导班”,自己养活自己。
除了孔子孟子以外,其他的流派同样也是办私学收学费,自谋出路。讲学,当然就要与众不同,就要亮明自己的观点。不然的话,是很难招到学生的。
估计当年老子写《道德经》也是与函谷关守关的官军有过某种交易,要不然饿着肚子,怎么安心搞创作。书写完了,挣点儿路费也是应该的。
谁的学生多,名气大,谁的学术也就得以扩散发扬光大,如此这般,就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学流派繁荣发展的局面。也是中国的文人墨客有史以来最自由的时代。
过渡期结束,秦始皇统一了国家。秦亡以后的头几年,尽管没有百家争鸣,但是黄老之道还是让那时的知识分子思想上没有多少桎梏
只是后来的皇帝觉得穷兵黩武不是治国之道,这才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学说一家独大,其它流派因为生源不足,招不到学生,慢慢走下坡路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市场行为。既然独尊儒术,考取功名可以改变命运,为什么要百家争鸣呢?学习孔孟之道不就可以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吗?
考什么,学什么。现在不仍然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