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特征知识

bdqnwqk2年前基础17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后来才出现) (1)联系的定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分析】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影响、作用、制约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联系的普遍性特征来强化对联系定义的理解。

(2)联系的普遍性特征(见教材54)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宏观天体到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孤立存在的事物。 【例】鱼儿离不开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自然界内部是有联系的 【例】蛇和庄稼存在食物链――蛇吃田鼠、田鼠糟踏庄稼、蛇保护庄稼 b人类社会内部是有联系的 【例】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和供求关系是有联系的;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c思维领域内部是有联系的 【例】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做数理化题目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审题;做物理、化学题目需要运用数学公式运算。学习文科知识需要运用理科的逻辑思维方法。

C、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从自然界内部到人类社会内部、人类思维内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都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是一幅由多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D、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无视事物间的联系或人为割裂联系都是错误的。

【讨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 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的然联系(三个方面) 首先,联系不是个别事物具有的特点,而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普遍特性。联系的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它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其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联系的存在是需要条件的。

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例如,发生火灾后灭火,若不分清燃烧的物质是什么一味地用水浇,可能酿成大祸。

可见,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还要看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他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之间就不存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联系无限制扩大,尤其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 (1)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星体间的联系、生物界食物链、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第一、从产生看,人为事物的联系渗透着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体现着人类智慧,但这种的联系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离开客观条件和规律,联系就无法存在。 第二、从过程看,任何人为事物联系的建立必须经过人类的实践才得以完成。

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 “人化”的特点,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第三、从结果看,人为事物联系一旦建立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固有的真实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3)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例】喜鹊叫喜,乌鸦叫丧;水是庄稼宝,离它活不了;蜻蜓飞得低,没有好天气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518我要发,148一世发;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这说明,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4)改变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例】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例】政府开通政府网站,鼓励群众上网参政,提出意见、建议,就是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新形式。这些联系都是人为的联系。

在这些联系中,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这同时说明联系是多样的。

2.联系的含义、特征(普遍性与客观性),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2113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①首先要把5261事物看成是多种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把握纵横联系4102、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不能割裂事物的联系或者主观臆造虚假的联系。

②其次要尊重联系,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1653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当前和变化的联系出发;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回的联系,重视局部;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

③再次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积极利用有利的联系,创造或改变条件,建立新的联系。答

④注意把握联系的条件性,分析和利用有利条件,做到趋利避害。

⑤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3.考研政治中联系的特征有哪些呢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辩证法中联系的特点】

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实践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人类实践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客观过程,又是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活动.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创造史,创造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实质规定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实践观,推崇创新、提倡发展. 二、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以一种审视和批判的态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评价.它力求客观地把握世界,并渴望创造性地改变世界.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所谓批判性、革命性,就是人们对现成的事物现象、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提出怀疑批评,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批判性和怀疑性本身只是辩证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还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善于在科学研究中,用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从不盲从和崇拜任何东西,才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精神,才使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和谐统一 一方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更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生命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的哲学,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同时代一起前进,反映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内在统一,决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思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不但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为思维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武器.试想,离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离开辩证法几大规律,哪里还谈得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辩证思维的发展观点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是事物的客观本性.因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要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的统一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每一方面.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即唯物辩证法对一切都采取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以辩证法的否定观为哲学基础的,它能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从对权威和现有结论的迷信中解脱出来,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不承认一成不变的真理,因而也就否认抽象的一经发现就只需死记硬背的教条.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从运动中认识事物并从发展中不断修正或提出新的观点,这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怀疑、反思、批判的过程中,唤醒人们创新的意识,促进人们的创新思维.正是由于事物的不断变化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因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必然也是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这就促使人们养成批判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人们对原子的认识,曾把它看成是世界上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微粒,后来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对微观世界的深入认识,发现它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相反,它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所组成,电子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内部构造极其复杂,后来人们又认识到它仍然可再分,现在人们对基本粒子的认识还在深入进行着.总之,由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穷尽某个认识领域的所有真理;因而一个富于创新意识的人,对以往的认识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才能有所创造.马克思扬弃了古典经济学、古典哲学创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精华,抛弃了其中的糟粕和。

联系特征知识

标签: 特征知识